理性治國 別讓罷免變內耗
最近立法院內外關於立委罷免的攻防激烈展開,尤以執政黨針對在野黨立委所發動的罷免連署最受矚目。綠營自去年大選後迅速重整組織,以罷免為政治反擊的戰略,標榜「以民意為後盾」,但實際操作中卻難掩報復與政治動員的色彩。根據聯合報最新民調,有四成七的民眾明確反對大規模罷免,贊成者則為四成三,社會意見呈現高度分歧,也凸顯罷免議題正導致社會對立日益加劇,讓社會再度陷入對立內耗泥淖。
罷免制度本為民主憲政體制中的一環,是民意監督代議士的合法手段。然而,當罷免從少數選區的不滿表達,演變為政黨大規模動員、互相角力的政治工具,原應理性運作的機制便遭扭曲;原本賦權於人民的制度,成了執政黨操作輿論、消耗在野能量的戰場,這不僅破壞代議制度的穩定,也將台灣脆弱的民主政治推向民粹邊緣。
如今社會已出現不少對「罷免濫用」的質疑聲浪,也引發不少選民對民主制度的失望,這正是朝野皆應警惕的訊號。
更令人憂心的是,罷免操作背後的社會動員效應,各陣營動用政黨資源積極下鄉說服、策動連署,甚至動輒發起集會聲援或抗議,極大地耗損社會資源;挑動群眾情緒的高張力作為,也使公共討論愈加對立。這種非理性的政治攻防加劇社會撕裂與信任流失。民主制度應引導政策競爭,而非成為鬥爭的工具,此不僅無益於公共政策的進步,更導致政治信任的崩解。
罷免風潮的興起,也反映出政黨互信破裂與民主文化的斲傷,當在野黨以罷免自保、被動反制時,執政黨更應「當家不鬧事」、謹守民主界線與制度精神,而非帶頭將制度工具化、政治化。動輒訴諸基層動員與對立策略,短期雖能激發支持者熱情,卻不利長遠治理與社會和解。執政者應以政策作為與民對話的橋梁,而非讓政治鬥爭繼續消耗民心。
執政黨唯有展現真正的治理能力與包容胸襟,提出具體可行、足以改善民生並推動國家永續發展的長期改革藍圖,才能翻轉社會觀感、重建政治信任;諸如健全社會住宅、因應少子與高齡化挑戰、推動產業升級、區域均衡發展等,皆應成為優先施政項目,方能凝聚共識、爭取人民認同,打造長治久安的國家。
民主政治的核心在於多元意見的包容與制度制衡,而非黨派鬥爭的無限上綱,亦非壓倒異己、報復在野。當罷免淪為政治手段,將使代議制度失去穩定性與連續性,也讓選民的民主信仰動搖。執政者若真心以民為本,就應讓公職民代專注於任期內履行承諾。唯有重建制度信任、減少政治鬥爭,才能終結這場政治內耗大戰,為國家社會開創真正的和解與進步契機。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