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協助死亡的倫理思考

日昨聯合報刊出民意調查,顯示國人高達八十六%支持「醫師協助死亡」,但是許多醫師則對此表達抗拒的態度,這是個值得正視的重要議題。
民國七十五年,我是陽明醫學院醫學系在台北榮總實習的醫學生,有一個月,奉命每天下班前,要到東院區地下一樓的某病房,幫忙那些長期臥床,且已經失去意識的病人換鼻胃管。在其他病房忙完後,按照護理師的指示,逐床作業。工作時,看著這些所謂的「植物人」,我的內心百感交集,覺得他們幾乎被社會甚至家人遺忘;這根餵食管,幾乎是他們與世界唯一的連結,不知道這樣活著,意義何在?
服完兵役,進入某醫院擔任內科住院醫師期間,曾經顧守加護病房,許多病情嚴重的患者,需要插管並且依靠呼吸器幫忙維生。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員工的母親,大約七十歲左右,因為中風失去意識,無法呼吸,根據電腦斷層顯示的腦部病變,顯然已經無法恢復意識,但是因為她身體其他臟器功能尚可,若是持續透過機器協助,應該可以長期延長生命。每次加護病房探病時間,見院內那位女同仁進來探望母親的樣子,真的令人動容。只是,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另一個要用珍貴醫療資源所維繫的「人情」。在當年沒有健保的年代,沒有任何人敢告訴自己的同仁,這樣下去不但費用昂貴,也是沒有意義的。
將近四十年過去了,醫療技術日新月異,不少當年無法醫治的病症,今日都很成功的被控制得很好。健保創立了,解決眾多家庭因病窮困的窘境。少子化成為趨勢,人口急劇老化;失去意識無法恢復的人,恐怕只會多不會少。我後來出國留學,返國後進入精神醫學領域,主要執業重點已經與這些植物人的照護無關。但僅靠著想像,也知道應該還是有不少這樣的案例。
「醫助死亡」是意識清楚的人,在醫師協助下選擇「主動」立即結束生命;所謂的安樂死,則是針對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人,在醫師注射致死藥物之下「被動」提早離世,這兩種狀況,都有著加速死亡的倫理意義。
撤除無意識病人的人工維生機制,無論是脫離呼吸器,甚至簡單的移除鼻胃管(這是沒有受過訓練的一般民眾都可以進行的動作),則是讓原本在自然狀況下無法生存的人回到原初的狀態,無法呼吸者當場就會死亡;可以呼吸但無法飲水進食者,則會在數小時、最長一周後自然凋亡。這樣做幾乎沒有任何倫理爭議,只是取決於家屬的情感抉擇。
身為醫師,我認為後者爭議不多,也可以大幅減少更多的無謂資源浪費。如果普遍施行,再來考慮讓醫師們掙扎的「醫助死亡」,不是更合理嗎?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