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獨/首見國安局副局長「回鍋」警大校長 黃明昭:返熟悉領域培育人才

南部持續降雨…最新24小時預測雨量出爐!2縣市達停班課標準

2026藍白合有譜?他曝北市「合作空間」 這2縣市長也有機會

人民用選票教民進黨5件事

台灣「大罷免」投票26日登場,國民黨25日晚在凱道舉辦造勢晚會,人民透過選票表達意見。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大罷免」投票26日登場,國民黨25日晚在凱道舉辦造勢晚會,人民透過選票表達意見。本報資料照片

民進黨與罷團聯手發動大罷免,結果卻是大慘敗,親自登上大罷免舞台的總統賴清德說,「這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顯示賴清德沒有承擔失敗責任之意,也未因一年多的內耗、空轉而有絲毫歉疚。個人認為,這次大罷免,是台灣民主的勝利,也是台灣人民的大勝利,因為台灣人民厭倦了無謂的仇恨鬥爭,用神聖的選票向傲慢的執政者說「不」,並至少教了民進黨五件事:

其一、民主必須願賭服輸。民主國家的公職人員當選與否、當選席次多寡,既然都是人民的決定,政治人物與政黨都必須接受與尊重,以等待下次選舉結果;但一年多來,在立法院居於少數的民進黨,無疑是願賭不服輸,所以意圖利用大罷免「冰的」(翻桌),這種缺乏運動精神的「賴皮」行為,多數台灣人不能接受。

其二、民主必須制衡。民主國家的反對黨,主要職責即是監督與制衡,不能監督或制衡執政者的反對黨,是有愧職守、全然失職的反對黨;相對地,無法接受在野監督與制衡的執政者,則形同專斷極權的獨裁者,不配做為民主國家的領導者。

賴清德就任總統一年多,其用人、處理朝野及兩岸關係,都予人剛愎自用的印象,多數人民深感他不願接受制衡,所以藉由這次大罷免,教育賴先生作為總統必須具備基本的民主素養。

其三、民主必須協商。民主政治本來就是朝野協商的政治,尤其是朝小野大時,主政者更需透過朝野對話,達成一定共識,以解決朝野對國政或法案的歧見,如此,國會議事才能和諧、圓滿;何況,在立法院本來就有朝野協商機制。但賴總統上任後,不但朝野領袖不曾會談,立法院朝野幾乎也不時上演表決大戰,民進黨則動輒提出覆議甚至釋憲,徒增朝野惡鬥與對立。

其四、民主就是以民生為主。民主國家以國計民生為重,但賴清德的施政似乎與此相悖,罷免投票前立法院通過普發一萬現金的特別預算,賴政府至今仍懸而不決,閣揆卓榮泰還說「債留子孫,天人交戰」,完全無視民生需求。丹娜絲颱風強襲,重創台南,七股、將軍、北門等沿海一帶刮起十六級強陣風,許多房屋鐵皮遭吹掀、電線桿整排全倒,災民叫苦連天,政府救災慢半拍,面對高齡災民,賴清德一句「不能什麼都靠國軍」,令人頗感冷血,也助長反罷免的動力。

其五、民主不是抗中跪美。賴清德對藍白聯盟不妥協,對對岸也抱持對抗態度,甚至視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升高兩岸緊張情勢;但是對美國,卻是極盡巴結之能事,國人對於賴「逢中必反、逢美必軟」的雙標,可謂反感至極,大罷免自然不可能過關。

平心而論,雙少數執政的賴清德,雖然未必要如蔡英文聲稱的謙卑、謙卑、再謙卑,但至少不可強硬、強硬、再強硬,如果賴能從大罷免大潰敗體察了民意所向,國家才可能如他嘴上再三強調的團結,台灣也才有機會向上提升。否則,八月廿三日第二波罷免,民進黨必然繼續「摃龜」,未來各項選舉恐怕也都會「踢鐵板」,甚至丟失執政權。

賴清德 立法院 民進黨 朝野協商 大罷免

延伸閱讀

林右昌請辭 趙少康:賴清德不要一意孤行 趕快停止823罷免

台灣恐淪美中談判美讓步籌碼?彭博:川普政府爭論是否允許賴清德過境

罷免全軍覆沒…呂秀蓮喊話賴清德「聽人民的聲音」 提改組人事、開國是會議

民進黨內第一砲!李宇翔為林右昌請辭抱屈:該辭黨主席的是賴清德

相關新聞

大罷免大失敗 絕非偶然

第一波大罷免終於落幕,名單中的廿五人皆安全挺過,民進黨選前一再聲稱大罷免由罷團發起,最後卻由黨主席下軍令,毫不避諱都是民...

人民用選票教民進黨5件事

民進黨與罷團聯手發動大罷免,結果卻是大慘敗,親自登上大罷免舞台的總統賴清德說,「這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

美元掛鉤穩定幣 新貨幣戰爭開打

繼美國參議院於六月十七日以壓倒性優勢通過了「GENIUS法案」,日前美國眾議院中共和黨、民主黨兩黨也有志一同,以三○八票...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美穩定幣法上路 台準備好了?

近期美國國會以六十八比卅的壓倒性票數通過「GENIUS法案」,正式為穩定幣建立聯邦監理架構,結束數位資產長期處於法律灰色...

美中爭鋒 台灣避當「AI殖民地」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 2025)於上海舉行,全球AI產業雖「百花齊放」,但中美雙雄爭霸的格局依然穩固。大陸以舉國體...

水患當頭 綠還在找戰犯

丹娜絲颱風對雲嘉南地區所造成的屋頂塌陷損害災情、第四台斷訊,以及電信通訊網路不通都還沒復原,竹節草颱風又敗部復活,造成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