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試煉:7月的7場口試

今年的七月對我格外特別─我參加了七場論文口試,創下個人單月新高。趁記憶猶新,我想分享這些經驗,也回顧昔日「被口試」的往事。無論新舊,期能對讀者有所助益。
通常在口試前的兩、三個月,指導老師會先私下與我聯繫,請我擔任口試委員(以下簡稱口委);但正式邀請與時程協調,仍需考生親自負責。我欣見多數考生態度謹慎而親切,甚至還關心口委的飲品與點心喜好,令人窩心。然而,比這些禮數重要十倍的,是務必在口試前兩個月完成論文初稿!
這絕非危言聳聽。試想,若考生要在口試前半個月寄出論文,實際留給自己修改與校對的時間僅約四十五天,期間還得依指導老師的建議修訂,甚至要補做實驗,並在完稿前進行一到兩次地毯式檢查。看似充裕的四十五天,要將一本碩博士論文打磨至堪以送審的水平,實已迫在眉睫。相信過來人都曾體會:試前即試煉。
除了提早完稿,心態調整同樣重要。多年經驗顯示,同學們普遍缺乏自信,我當年也不例外─總覺得做得不夠多、寫得不夠好,因此開場時常流露靦腆,只盼口委能手下留情。謙遜固然是美德,但若以頻繁的「對不起」、「下次改進」、「以後會注意」等詞語取代專業答覆與獨到見解,只會削弱說服力,讓辛苦的成果黯然失色!也請同學們不要誤判,以為能言善道即能掩飾準備不足。請切記:再流利的口才,也掩不住空洞的論點。
許多同學在報告時愛用專業術語與英文縮寫,但一被問及基本原理或名詞定義便啞口無言,甚至還向指導老師投以求救的眼神。其實口試緊張在所難免,但若想化險為夷,甚至險中求勝,就必須從研究之初不斷自問:「這個主題為何重要?意義何在?」並在「做中學」的過程不恥下問,逐一釐清疑點。我見過不少認真的同學因忽視這個原則,以致於在寫論文和口試時就像在介紹一位普通朋友,而非朝夕相處的戀人,因而難以贏得高度肯定。若與主題始終保持「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距離,對論文的傷害往往不可逆─輕則一知半解、事倍功半,重則數據誤植、虛擲青春。
此外,千萬別因口委只問些無關痛癢的問題而竊喜,因為手下留情往往意味著輕蔑─或許他們對點心和飲料的興趣,還勝過那本論文!我早年曾遇過一位不看論文的口委,他的唯一提問竟只是吞吞吐吐的:「你畢業要做什麼?」這對考生而言,是極度的不尊重。因此,請老師們務必抽空審閱論文、用心傾聽報告,並提出專業且具啟發性的建議。說穿了,學生的緊張掩不住,老師的輕忽更藏不了。
在人工智慧已能代寫論文的時代,口試的重要性更為凸顯─它不僅能檢驗論文真偽,更是考生與口委相互切磋的平台。經歷了這場「試煉」,知識的滋味將更為甘醇,人生的底蘊也將更加厚實。
(作者為台大教授、英國皇家昆蟲學會會士)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