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匡時/用包容開放的心態接納各方人才
引領台灣半導體與IT產業的重要人物張忠謀與林百里,都不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張忠謀是中國大陸出生長大,在美國完成高等教育後留在美國工作,一九八五年,孫運璿邀請他出任工研院長,當時他已經年過半百,且之前與台灣幾乎沒有任何淵源。上海出生,香港長大的林百里則是在當年中華民國的僑生政策下,得以到台灣大學電機系念書,取得學碩士後,留在台灣而創業有成。今天的台灣是否還有可能,從海外延聘沒有任何台灣背景的華人來擔任工研院院長之類的要職呢?我們目前的政策與環境氛圍,是否可能吸引到陸港澳等海外優秀華人,到台灣受高等教育,並留下來為台灣打拚呢?
以目前台灣的政治氛圍,答案應該是否定的。這個答案也點出台灣的人才困境:在凝固台灣本土意識的過程中,卻摒棄了很多可以與我們一起創造福祉的優秀人才。今天在最前沿頂尖的科技競爭中,只剩下中美在競逐,其中一個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因為這兩國有充沛的優秀科技人才。中國因人口眾多,再加上紮實的科技基礎教育,得以產生足夠的優秀人才;美國則因頂尖的高等教育與開放包容的移民政策,吸引了全球優秀人才。
事實上,台灣以一個蕞爾小島,能夠成為世界第廿名的經濟體,固然有很多主客觀因素,但擁有足夠的優秀人才絕對是關鍵要素。然而,在過去數十年來,為台灣努力的優秀人才,來源並不只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很多在二戰後從大陸遷移到台的軍民,再加上眾多的海外華人,都是台灣優秀人才庫的成分。可以說,台灣得以有今天安康富足的成就,有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台灣突破了小國寡民的人口限制,為台灣作出貢獻的人才,並不僅僅來自台灣。以色列也是小國寡民,但因全球猶太人都是以色列的人才庫,所以也有極為傑出的學術、科技與產業成就。
在過去,凡是具有國際一流學術地位並與中華民國有淵源的華人,都有可能成為中研院院士。事實上,目前中研院院士中,就有在中共統治下的中國出生長大,但已移民他國,並在國際上有卓越學術成就的學者。從台灣的學術與科技發展來說,這種對海外華人開放包容的政策,絕對是利遠大於弊。但近年來,因為本土化的影響下,沒有台灣成長背景的華人,不管學術成就多好,都難成為院士。以國際頂尖的AI科學家李飛飛為例,她是美國國家工程院、國家醫學院、文理科學院三院院士,如果是幾年前,她絕對可以入選為中研院院士,但現在中研院規定只有擁有中華民國國籍的人,才可以被選為院士。這究竟是台灣以及中研院的損失,還是李飛飛的損失?
有人會說,我們求才不應該局限在華人,要放眼全球。我很同意這樣的理想,教育部推動的玉山學者計畫就有這樣的期待。但現實上,因為受限於語言文化與其他複雜原因,台灣要如美國一樣接納全球的優秀人才,是極為艱鉅的挑戰。川普上任後,美國的移民與高教政策,也遠不如以前開放了,不少在美國學術界或科技界表現極為傑出的華人,正面臨政治獵巫的影響而希望離開美國。這裡難道沒有值得我們爭取的人才?我可以理解很多人對「本土認同」的執著,但當能與我們一起努力的人才,局限在「正港台灣人」時,這對台灣的學術、科技與產業發展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害?(作者為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