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硬吞美豬還不夠 連標示都不行

美國總統川普預計台灣時間明天上午宣布「對等關稅」,關稅大刀還未砍下,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已率先公布「2025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再度對台灣要求落實豬肉產品原產地表達關切,用意十分明顯。
這不是美方對此事第一次表達關切。台灣要求落實豬肉產品原產地標示,並對進口豬肉的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最大殘留容許值(MRL)做出規範等作法,早就讓美方不爽,USTR這份報告進一步指出這些做法是「不正確地暗示美豬產品(包括萊克多巴胺豬肉)存在食安疑慮。」
台灣因為擋不住美方壓力,在2021年1月1日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但政府深知民眾對美豬的疑慮,因此在開放後採取多項配合管理措施,包括食品標示規定:強制要求進口豬肉進行標示,以確保消費者知情權;檢疫及查驗:加強進口肉品的檢疫和查驗,以確保食品安全。
同時,政府也提供平衡基金、強制豬隻死亡保險等措施,支持國內豬農產業。在推廣國產豬肉方面,鼓勵使用國產豬肉,特別是對中小學營養午餐和國軍肉品的供應。
種種作法,要說台灣是故意卡美豬,實在是不可承受之重。其實,國人偏好國產溫體豬,進口冷凍豬肉市場本來就占比有限,而多數民眾不愛吃美豬,不只基於對於萊克多巴胺危害人體的不安心,也跟不習慣美豬的口感有關。舉例來說,同樣是進口美國牛,即使民眾同樣有「瘋牛症」疑慮,但不少國人喜歡美牛的口感,標示美牛不見得對銷量有影響。因此市面上餐廳商家廣泛標示「本店使用台灣豬」,與其說是政策規定,倒不如說是店家在商言商的經營方式,不想影響生意,若據此指責台灣政府刻意設下非關稅貿易障礙,是過度演繹。
何況,台灣對所有進口豬肉都有標示規定,不僅限於美豬。根據衛福部的規定,所有含有豬肉或豬可食部位原料的食品,無論是進口或國產,都必須在包裝或菜單上標示豬肉原料的原產地。這意味不僅美豬,其他國家進口到台灣的豬肉也需標示原產地,以確保消費者知情權。
民眾上超市採購或餐廳用餐,經常可見台灣的店家不只標示美豬、美牛,也會標示出澳洲牛等,對食品標示產地, 是保障消費者權益,可以選擇自己愛吃的,何錯之有?台灣既已開放美豬進口,美方應該自行想辦法提升台灣民眾對美豬的喜愛,若要求我方連標示產地都不行,不覺得欺人太甚?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