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脫鉤是假議題? 即使在冷戰最激烈時…百事可樂照樣賣進蘇聯

當然,如果地緣政治升級,涉及大規模制裁甚至軍事衝突,的確可能導致貿易量明顯下滑。但即使是在強權戰爭這種極端的情況下,對貿易的影響也非常不確定。圖19-2 顯示1870至1950 年間的全球貿易(以定值美元計算),我們可以看到,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貿易活動仍然持續,並未突然停止。
即便貿易確實因為全球衝突而衰減,但仍然保持在相對較高的水準,與數年前相比甚至是歷史高點。例如一戰期間貿易陷入谷底時,貿易量仍然比1900 年的貿易量還大。二次大戰期間的貿易量,貿易水準高過之前三十年間的大部分時期。
值得注意的是,圖19-2也顯示,全球貿易表現最疲弱的時期不是在世界大戰期間(儘管世界大戰極具破壞力且粗暴),而是在經濟危機時。大蕭條對貿易的影響程度,超越一戰和二戰的軍事衝突。
我們是否應該對貿易的韌性感到驚訝?我們認為沒什麼好驚訝,貿易是互利的活動,因此難以停止。儘管地緣政治危機可能會導致貿易波動,但我們仍應該小心看待「地緣政治緊張將持久的傷害貿易」或「貿易秩序將完全改變」這樣的假設。即使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谷底期,全球貿易量也從未真正低於1900 年的水準,平均值大約與1909 年時的水準相當。
邁向新的貿易架構
儘管整體貿易表現良好,但貿易結構可能會因為新的地緣政治壓力而發生改變。這種改變是漸進式的,部分原因在於政府通常會逐步推動政策。
這些增加產能的相關選擇與邊際生產成本有關,並將逐步影響全球經濟。隨著全球貿易體系轉向優先考慮韌性時,會增加多少成本?答案取決於貿易體系最終需要改造的程度,畢竟修飾一棟建物的外表不必花多少錢,但牽涉到結構性的基礎改造就得花大錢,如果想改造得快,成本就會更高。
隨著地緣政治從趨於一致轉向分歧,對許多貿易類型來說,「世界貿易將被一分為二,變得兩極化」的論點貌似有理,而且在某些特定類型的貿易當中很可能發生。在中美經濟脫鉤的說法當中,這個論點相當常見。
然而,這種觀點帶有強硬、「非黑即白」的極端味道,並暗示成本將會突然激增。但是,脫鉤並不會這麼極端,而是會在一道光譜上展開,有些領域的變化比較明顯,有些領域則相對溫和。我們在評估地緣政治分歧可能帶來的成本時,必須思考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都沒有確定的答案,也都不是全新的議題:
這兩個問題都沒有確定的答案,也都不是全新的議題:
● 分離程度(degree of separation):中、美兩大陣營之間的經貿關係會有多緊密或多封閉?
● 結盟程度(degree of alignment):在中、美這兩個核心之外,其他經濟體如何定位自己,選擇與哪一方結盟?
關於分離程度,不太可能會出現兩個完全封閉、互不往來的陣營。即使是在冷戰最激烈時,雙邊陣營也不是完全隔絕。在西德總理威利.柏蘭特(Willy Brandt)主政的1970 年代,西德人仍興建從蘇聯輸送天然氣的管線;百事公司(Pepsi)在蘇聯販售汽泡飲料,並讓蘇聯以廢金屬支付貨款。
與當年的蘇聯相比,中國與全球經濟的整合程度要高出許多,因此這類的交流會更頻繁。長期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眾多利害關係人有強烈的動機維持這類聯繫。
從預測企業回流的局限性就能看出這點。企業很少會完全撤除現有的價值鏈,而是逐步做出決策,把更多產能遷移到更靠近本土的地方。因此,地緣政治的分離程度尚無定論。
(本文出自《真危機與假警報》作者:菲利浦.卡爾森-斯雷札克, 保羅.史瓦茲 譯者:李芳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