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棒球提升表現也要避免受傷 MLB投手穿戴式監控裝置興起

儘管這不令人意外,但大聯盟為期一年的投手傷病研究顯示,投手的球速過快導致傷病加劇。MLB的報告,列出韌帶移植手術(Tommy John surgery)激增的三個主要原因,而各隊也訂出對策,包括使用防護性裝置監測投手的手臂狀態,以免衝破臨界點導致傷勢爆發。
大聯盟投手頻進開刀房主要原因包括投手追求更高的球速、追求更刁鑽的球路、「全力」訓練與比賽中「全力」投球。為應對這問題,職業與業餘球員開始使用可穿戴健康監測設備,希望減少傷病發生,一些球隊已投資這項技術。亞特蘭大勇士隊的先發投手史泰德(Spencer Strider)傷癒歸隊 ,他在春訓報到時手臂上有條黑色臂帶名為「Driveline Pulse 」。這款脈衝感測器,能測量投球時手臂承受的壓力,它記錄多項數據:球速、握球力度及投球量,並根據每位球員的具體情況計算手臂負荷。
韌帶手術主要是重建肘部的尺側副韌帶(UCL),這條韌帶對投球時穩定肘部至關重要。顯然地,投手投得越用力,肘部受傷風險越高。史泰德是希望透過Pulse保持健康,他是281名接受過類似手術的投手之一,2025年已有5名球員接受手術。相比之下,15年前僅一共104名投手開刀。運動醫學研究所所長福雷西格( Glenn Fleisig)博士表示:「球隊已經意識到這問題,棒球界也開始重視,這將成為下一個競爭優勢,這就是目前的現狀。」
生物識別感測器如何運作?Pulse 只是Driveline訓練中心為投手開發的生物識別工具之一,市場上還有其他幾款感測器。Pulse 能測量肘部扭力、手臂速度、加速度、投球量及疲勞程度。該訓練中心表示,這為投手教練和經理提供更準確的手臂壓力數據。Pulse會計算所謂的「急性與慢性工作量比率」(ACWR),這是預防傷病的關鍵資訊,它能判斷投手是否在正常累積壓力,還是過度使用手臂。洛杉磯道奇隊、波士頓紅襪隊 和 辛辛那提紅人隊等已開始使用 Pulse。辛辛那提紅人隊34歲投手馬丁尼茲(Nick Martinez)表示:「我手臂受傷後曾前往日本打球,當時覺得是開始監控投球的合適時機。季中,我的角色從先發轉為後援,我每天都依賴這技術,它就像我的聖經。」
不過,現階段投手並未獲准在例行賽佩戴Pulse,但在兩次先發之間的五天,它仍能提供有價值的數據,顯示投球趨勢及不同球種的壓力負荷。亞特蘭大勇士隊的投手塞爾(Chris Sale)2020年接受手術後,於2024年贏得三冠王、國聯塞揚獎,他也使用生物識別技術監控手臂狀況,曾因手肘發炎錯過2024最後兩個月賽事。塞爾是早年效力波士頓紅襪隊時,就選擇穿戴名為MotusTHROW的袖套,這款設備與Pulse類似,配有多個感測器,能密切監控手臂的健康狀況和壓力。不同的是,這款袖套已獲准在比賽中使用,賽爾表示:「這套系統能量化不同訓練強度的負荷,比如120英呎長傳與60英呎短傳的差異,或是牛棚練投與日常訓練的區別,只要能幫助我保持健康,我都可以配合。」
Motus首席技術長韓森(Ben Hansen)表示:「我們單一感測器系統的主要目標,是測量UCL的工作負荷,這意味著球員從踏上球場到離開的每一刻都應佩戴。」球員們稱這裝置為「mThrow」,其感測器精準度達實驗室等級,佩戴於投球手臂的壓縮袖套內,位置正好在尺骨附屬韌帶下方,能捕捉每次投球時的手臂峰值外翻扭矩。2016年對外推出,同一年獲MLB批准使用,從擺臂速度、放球點到手肘尺骨附屬韌帶承受的扭力與壓力,這些數據能幫助訓練團隊判斷投手該以何種頻率、強度練投,以及哪些球種會造成最大負擔,紅襪投手教練布希(Dave Bush)解釋:「對我們而言,這是協助他與我們評估復健進度的好工具,與其依賴球員主觀回報『我用了75%力氣投球』,現在我們能透過數據驗證。這也幫助球員更準確掌握自身狀態。」
MotusTHROW 袖套在紅襪隊內部獲得好評,伊瓦迪(Nathan Eovaldi)2019年春接受肘部游離體移除手術,強森(Brian Johnson)曾因左肘發炎休戰兩個月,他們均從受傷時期使用裝置。伊瓦迪說,「有趣的是終於能驗證那些理論,像是指叉球是否會對我的手肘造成過大壓力?結果顯示,曲球才是負荷最大的球種。」布希說:「當我們增加投球數與強度時,韌帶承受壓力是重要指標。並非追求危險值,而是協助評估實際投入程度。」
強森在傷兵名單期間,就佩戴袖套為2A小聯盟的波特蘭海狗與3A波塔基特紅襪打復健賽,他說:「它能提醒訓練團隊『今天需要多休一天』,或是『該減量練習了』,每日佩戴能建立基準線,比如發現昨天手臂扭力超標,今天就該輕鬆練投並加強治療。」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