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職籃兩聯盟「合作」是好是壞?四個困惑未來難樂觀

台灣籃球最炸裂消息,台灣職籃兩聯盟TPBL和PLG一共10隊決定攜手「合作」,細節仍待議。
目前PLG聯盟四隊剩三隊,高雄鋼鐵人解散,台鋼、富邦、領航猿三缺一,聯盟走了五年遇上最大障礙。
TPBL聯盟去年夏天「聯合PLG聯盟3隊+T1聯盟4隊重組」新創,目前有中信、海神、雲豹、台新、夢想家、國王、攻城師七隊。
兩聯盟決定「合作」不再分立,符合社會期待,凝聚更多資源和共識,一起為台灣籃球產業投資付出,這是好事。
但我一直感到困惑的是:
1、 PLG曾經輝煌不可一世,雄霸一方儼然台灣職籃看板,TPBL前身T1聯盟三年和TPBL第一年都只能辛苦經營,但市場突破有限。PLG過去兩年聲勢和關注力、市場每況愈下,聯盟打完五年只剩三隊難以成局。
兩聯盟過去四、五年做得都不好,企業投資更多更大,但職籃市場格局和產業並沒有做大,現在走到必須合作共生,我想不透合併或合作就會更好的理由是什麼?
2、PLG和TPBL就像兩個籃球場上角色球員,兩人成隊,還是需要加入一個主控,負責推動節奏和組織決策供輸,更需要一個攻防統治型中鋒,做為軸心高效運轉,同時得有一個得分主力,扮演進攻箭頭,這個團隊合作成形才有機會。
兩個角色球員合作成隊,很難打贏這場職籃產業+商業大戰,這支球隊需要主控需要中鋒更需要得分手加入,合作或合併才有機會贏球取得成功。
3、從市場、產業、格局看,PLG只剩三隊難以成局,除非有新球團和新企業加入,該淘汰就讓市場機制去淘汰它,這才是自由市場生存競爭法則。
還想玩的企業球團可以選擇加入TPBL,真有本事也可以拉攏其他職業球團或新企業加入PLG聯盟。
TPBL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和各方利益決定跟PLG合作,這是人情和政治考量,但合作合體合併都不是重點,過去五年曾經輝煌的PLG都做不好,未來合作合體如何才能更好,開疆闢土,征服球迷,創造產業能量,塑造王牌球星,走出同溫層擴大球迷族群,這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4、PLG五年分分合合,TPBL+T1四年同樣分分合作,現在路走窄了,甚至走不下去,大家又湊在一起談合作,如果有人不開心,明年是不是又要分分合合。
台灣職籃一直是「老闆聯盟」,各隊老闆說了算,老闆共決共識,甚至個人意志最重要,兩聯盟合作7隊+3隊共有10個老闆,誰都知道合作之後更難擺平。
各種妥協下的決策都很勉強很難長久,市場經營和產業開發也很難靠妥協和勉強創造奇蹟。兩聯盟決定合作,至少這是符合社會共識和期待的開始,未來的路只會更難走更難取得協議。
TPBL、PLG兩聯盟從分立對立到合作,大家都在付出,企業老闆都在擴大投資,球員教練薪水都在數倍爆漲,但市場反應和效率、營收、票房都不如預期,這一切不正常,違反市場生態和商業法則,都需要在合作之後重新釐清整頓修正,合作才能找到出路。
生命自己會找到出路,但職籃不是,期待台灣職籃能有更大奇蹟發生。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