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豬採購減1.2萬噸、大豆減7.1萬噸 WSJ:中已贏下這一輪

美中關稅戰下,數據顯示中國減少對美國農產品採購。華爾街日報24日報導,據美國農業部的每周數據,中國削減了對美國大豆的採購量,並減少了計畫在今年進口的豬肉數量。分析師預計,如果該趨勢持續,農產品價格將面臨巨大壓力。環球時報報導,美媒「華爾街日報」發表社論,分析中國此次對美國政府的強力反擊,「中國看起來已經贏得了這一輪」。
報導提到,本周數據顯示,中國先前宣布的美國豬肉採購量減少12000噸,使截至4月17日當周的總銷售量降至僅5800噸。這是今年迄今的最低交付量數字,比前一周下降72%。彭博24日指出,這是自2020年以來,最大規模的豬肉訂單取消事件。
相關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從美國進口豬肉總量為41.6萬噸,占中國豬肉進口總量的18%。彭博預計,關稅會導致全球最大的豬肉進口國中國轉向巴西等國家購買更多的豬肉,美國豬肉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將下降。
另外,美國農業部表示,中國在這段時間僅購買1800噸大豆,與截至10日當周購買的72800噸相去甚遠。
美國大豆協會(American Soybean Association)首席經濟學家格爾特(Scott Gerlt)認為,如果關稅持續下去,市場預計美國農產品價格將下跌,因為中國需求占美國大豆出口市場的60%。格爾特指,就大豆而言,找到能取代中國需求的其他市場非常困難,而中國減少采購,可能會在供應鏈中產生其他連鎖反應。
據報導,「華爾街日報」認為美國輸掉了這一輪與中國的博弈社論,已經引起不少美國其他媒體的關注。社論認為自4月初宣布對全世界加徵「對等關稅」,並對中國進行極限施壓以來,白宮在過去的這20多天一直在不斷做出調整,「毫無疑問就是在撤退」。該媒體認為,這是被金融市場的糟糕反應、物價上漲、人們對衰退的擔憂,以及全世界其他地方的差評給逼出來的。
「華爾街日報」社論還認為,中國此次對美國政府的強力反擊,說明中國已經「看穿了」白宮的「虛張聲勢」。而且中國從關稅反擊到管控稀土出口再到對美國產品和企業的限制,還有中國呼籲其他各國一同反制美國的喊話,都產生了效果,「一個殘酷的事實是……中國看起來已經贏得了這一輪」。
不過「華爾街日報」在社論中也給白宮找了台階,稱白宮政策轉向,說明他們在撞了南牆後已經回頭了、聽勸了。
但尷尬的是,該報也不清楚白宮的回頭,是真心醒悟了,還是緩兵之計,甚至懷疑白宮恐怕也不知道答案,因為太多白宮的決策顯得都是臨時敲定的。
報導指出,針對中國在這段時間僅購買1800噸大豆,密蘇里州堪薩斯城農業經紀公司Central States Commodities總裁賈森·布里特(Jason Britt)則認為,大多數與自己交流過的人都認為,一星期的變化不構成趨勢。他稱,許多常規因素,可能導致中國對美國大豆購買量明顯下降。布里特稱,美國農民此時正處於種植下季作物的早期階段,出口商更熱中於為這些作物達成交易,因此,中國常在春季放慢大豆採購。
報導提到,本周四,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的大豆期貨交易結算價上漲1.2%,至每蒲式耳10.63美元,因為許多交易員、分析師保留他們對中國未來需求的判斷。但分析師和交易員亦承認,川普在關稅決策反覆無常,意味著很難就期貨在近期可能出現的走勢做規。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