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又是他!台南男路邊丟600萬鈔票沒人敢撿 這次又到超市丟416萬

林依晨與魏如萱聚餐!零偽裝現身知名燒肉店「懷孕7個月」狀態曝光

川普與蘋果庫克的懦夫博弈 真正目的為何?

蘋果CEO庫克(左)與川普交手多年,熟悉彼此談判套路。路透
蘋果CEO庫克(左)與川普交手多年,熟悉彼此談判套路。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23日揚言,若蘋果未在美國生產iPhone,將面臨至少25%的高額關稅,隨後進一步要求蘋果和三星(Samsung)等其他智慧手機製造商在美國生產手機,否則將同樣面臨25%的關稅。

川普訪問卡達期間,他的一番針對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的發言,再度點燃了科技業製造地轉移的敏感神經。「我對你很好,你卻跑去印度蓋工廠,我不希望你這樣做,」川普對庫克直言,並補上一句:「我們不希望你在印度擴產,印度可以照顧自己,我們要你回來美國製造。」

這番話看似突兀,但對熟悉川普與庫克多年來「企業外交」(corporate diplomacy)拉鋸的人來說,這其實是一場熟悉的政治博弈。根據權威信評機構晨星(Morningstar)資深科技分析師柯文(William Kerwin)的看法,川普此舉可被視為一場「膽小鬼遊戲」(game of chicken,或稱懦夫博弈),目的不是要求蘋果全面停止印度投資,而是要從蘋果擠出更多對美國本土的承諾。

蘋果早於今年2月宣布,未來四年內將在美國投資5000億美元,增聘2萬名員工並在德州新建伺服器工廠。但與此同時,蘋果也大動作將iPhone組裝轉往印度,預計到2026年,為美國市場供應的大多數iPhone將在印度生產。目前蘋果在印度年產4千萬支手機,未來一年還將翻倍。

面對中國日益加劇的地緣風險與關稅成本,蘋果轉向印度不僅是成本考量,也是戰略避險;尤其在印度當局提供補貼與市場潛力的雙重誘因下,蘋果不可能全面撤出。川普心知肚明,要蘋果全部撤離印度並不實際,但他可以在高關稅與政治施壓之間,逼庫克在美國再加碼建廠,繳出新的政治成績。川普和印度總理莫迪不是麻吉嗎?別傻了。

事實上,庫克與川普的「互利式談判」早有前例。2017年稅改時,庫克承諾若川普讓蘋果以較低稅率匯回2500億美元海外資金,蘋果將增加在美投資;2019年川普首次威脅對中國科技產品課稅時,蘋果亦成功說服政府豁免Apple Watch與AirPods等產品。

「這是一種小幅讓步,避免犧牲更多的策略」,柯文形容蘋果的談判手法。即便面對川普對印度擴產的不滿,庫克仍有可能重施故技,做出適度讓步,例如再次承諾增設研發中心或零組件本地採購,換取川普不再進一步祭出懲罰性關稅。

川普與庫克都知道,iPhone若因關稅翻倍漲價,勢必反噬選情。對川普來說,他需要的是一份看起來愛國的「宣示性成果」,而非讓消費者埋單的民怨。「這將是一個讓雙方都能接受的妥協點,也許只是個漂亮的新聞頭條,但實質影響未必很大,」柯文如此預測。

在川普施壓之下,蘋果是否會進一步啟動「全面回流」?答案或許是否定的。但若從這場舊識之間的高張力交手來看,雙方都不會讓局面失控,而會再次以政治交換換得各自所需。至於製造業是否真的回美?可能還要等下一輪選舉之後,才能見分曉。

關稅 川普

延伸閱讀

不只蘋果!川普要求三星等手機製造商來美設廠 否則一起課25%重稅

川普祭50%關稅 歐盟貿易執委:準備好捍衛利益

川普政府禁哈佛招國際學生 美法官裁定暫停執行

川普支持與日本製鐵建立夥伴關係 美鋼股價大漲

相關新聞

與川普的「巨人之戰」!專欄作家解析蘋果3大可能應對路線

美國總統川普威脅蘋果公司,如果不在美國生產iPhone,將面臨至少25%的高額關稅。Yahoo Finance資深專欄作...

美方再出招!認定大陸電池材料不公平補貼 將開徵反補貼稅

美國商務部認定,自中國大陸進口的關鍵電池零件存在不公平的補貼,決定將對中國大陸電池材料徵收反補貼稅。

新聞分析:川普的25%關稅為何仍難逼蘋果回美國製造iPhone ?

美國總統川普再度對蘋果公司施壓,批評該公司計劃將美國市場銷售的iPhone生產基地由中國轉移至印度,而非遷回美國本土。蘋...

又來這招? 川普堅稱不會與歐盟尋求貿易協議 貝森特:這是戰術罷了

美國總統川普23日宣布,將從6月1日起對歐盟產品課徵50%關稅,並表示他與歐盟之間「不會尋求協議」。川普抨擊歐盟的不公平...

川普與蘋果庫克的懦夫博弈 真正目的為何?

美國總統川普23日揚言,若蘋果未在美國生產iPhone,將面臨至少25%的高額關稅,隨後進一步要求蘋果和三星(Samsu...

不只蘋果!川普要求三星等手機製造商來美設廠 否則一起課25%重稅

美國總統川普23日揚言,若蘋果未在美國生產iPhone,將面臨至少25%的高額關稅,隨後進一步要求蘋果和三星(Samsu...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