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衝擊 經貿入北取代新南向政策?

美國總統川普四月二日宣布對貿易夥伴的對等關稅稅率,其中東南亞國家成「重災區」,前總統蔡英文倡議的新南向經貿路線面臨挑戰,總統賴清德日前呼應學者提出的「脫中入北」,是否將取代新南向引發關注。學者認為,新南向「宜調不宜廢」,要「入北」也非所有產業都適合。
根據川普政府公布的對等關稅稅率,中南半島五國,除泰國較低,其他四國介於百分之四十六至四十九,若無法降低,將重擊在當地投資的台商。中經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表示並不悲觀,首先,越南等國是美商代工生產重鎮,加上越、泰、馬來等已表達將大量增加對美採購,以及改善中資企業或中國產品在當地「洗產地」、「違規轉運」等問題,川普將調降其關稅。
當初鎖定18國 有調整必要
其次,即使東南國家可能被課徵較高的關稅,但越、泰等國整體投資環境、勞工效率、生產成本及產業基礎等仍優於南亞、美洲或非洲等地區,因此台廠不預期再進行一波供應鏈調整;最後,越、柬、寮等出口至歐盟等地逐漸增加,未來當地政府與廠商將更致力分散市場。
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指出,考量當前環境變動劇烈,新南向政策原本鎖定十八國,現在有必要檢討,例如不要把只重點放在只和發展程度比我們落後的國家發展關係;此外,很多台商當初跑到新南向國家,只是把在中國加工賣到美國去,換成從新南向國家出口,對於內需市場開拓較少,因此要更加著重內需的開發。
政策應延續 並提完整論述
至於「脫中入北」是否可能取代新南向?劉大年說,經濟部投審司統計,台灣對東南亞的投資早就超過對中國的投資,因此南向的重要性仍在,重點在於怎麼做。徐遵慈也說,賴總統就任以來,一方面鮮少在重要國際場合中提到新南向政策,另一方面更提出脫中入北等新的外交倡議或主張,確實引起一些外國媒體或政府、學者的疑問;她認為新南向國家較過去更趨重要,近年日、韓、歐、美等國在印太戰略下加強與新南向國家合作的立場不會更改,賴政府也應延續既有的政策方向,提出更完整、清楚的政策論述。
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直言,要脫中根本不可能、不切實際。他說,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占比百分之卅一,這部分能轉去哪裡?
傳產 只能留守低稅率國家
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則說,新南向與「入北」可並行並存,因為和產業型態有關,並非每個產業都可「入北」。很多ICT產業先前都已分散生產基地,關稅衝擊影響較能分散;但這和規模有關,很多傳統產業、中小型企業主,只能留在東南亞。對傳產而言,去美國生產成本太高,「脫中入北」只有某些大的ICT產業適用,傳產仍要以新南向為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