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學者:近年洩密案主角 非政務官
民進黨立委陳冠廷計畫推動修正國家機密保護法,規範建立跨部會統合之安全許可機制,以改善洩密破洞。學者認為方向值得肯定,不過在執行面上,必須法規完備,還要付出大量的預算,以及建立公正的申訴制度,並不容易作到。
另外,學者認為,提案重點似乎是政務人員的查核,然而近年洩密案件的主角,並無政務官在內,其所謂「政務人員」的定義,還有待釐清。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黃介正說,美國對政府部門及政府資助智庫、合約廠商,有非常龐大的人員安全查核制度,只有通過考核,依據所獲保密許可等級,才可參與相關業務,其綿密程度令人吃驚,從維護國安角度也令人嚮往;但這些工作耗費人力與時間成本極高,不確定我國政治人物是否有所體認,必須花大錢多養一大批公務人員。
曾撰寫多位空軍前輩回憶錄的旅美作家王立楨,曾任職於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衛星部門。他曾經回憶,有一位越南裔同事,看到他可以常回台灣度假,艷羨不已,因為越南在一九七五年赤化後,就名列美國的敏感國家,這位同事若想回越南,查核程序會非常複雜。另外,外國政府高級官員的近親,通常也無法進入聯邦政府。例如海基會前副秘書長李慶平,兒子曾在美國國務院擔任實習生,雖然表現優異,但也不會獲聘,即使海基會並非真正的政府機關。
另一位曾任國安相關職務的學者表示,立委提及多起洩密事件,後面又提及政務人員的安全查核機制,但是,近年並無「政務官」洩密的案例,反而是立法委員,曾有攜帶手機進入祕密會議,或在臉書公布祕密考察行程等爭議行為。所謂政務人員範圍,必須進一步釐清,且不能違反現行其他法令的規定。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