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凸槌稅單錯殺自住客 房屋稅2.0別懲罰人民

當賴政府高舉「居住正義」的大旗推動房屋稅2.0改革時,民眾一度期盼這能遏止炒房、修補居住市場失衡。但當政策落地,錯誤稅單滿天飛,中產與小資族首當其衝,人們擔心結果是沒在炒房的自己被懲罰。
房屋稅2.0的基本精神,是區分「自住」與「非自住」住宅,前者享有較低稅率,後者則課以較高持有成本,藉此打擊囤房行為。這一立論用在打擊以投機為目的的炒房行為,具備一定正當性,然而問題在於,政策的邏輯與執行設計並未真正區分「投資」與「需求」,而是用簡單的戶籍地址與持有屋數來劃線,將各種生活實況一概視為炒作。
具體來說,房屋稅2.0將非自住的住家用房屋稅率調高至2%至4.8%之間,並採取全國歸戶及累進課稅的方式,持有的房屋愈多,稅率愈高,這樣的設計有效增加了多屋族的持有成本,讓囤房行為變得不那麼划算。若房屋能夠出租並申報租賃所得,稅率則可適度下降至1.5%至2.4%,以鼓勵空屋釋出並投入租賃市場。對於自住者來說,只要在全國範圍內僅持有一戶且符合設籍條件,稅率則從原本的1.2%降至1%,以減輕自住負擔。
看似不錯的制度設計,上路以來,發現沒那麼完美。許多家庭為了工作地點、小孩學區、照顧年邁父母或繼承遺產而持有第二間房,竟被歸類為「非自住」重課房屋稅;有民眾無法即時申報自住用途,收到稅單才知自己被列為「囤房戶」。這種錯殺式的政策分類方式,不是精準打擊炒房,而是無差別傷害居住需求的多樣性,更遑論對那些真正以炒房為職業的投資客是否有實質嚇阻效果。
而且,房屋稅2.0也存在一些缺點。多屋族的稅負大幅提升,可能導致短期內市場出現波動,尤其是在多屋族急於出售房產時,對房價造成壓力。此外,全國歸戶累進課稅的制度增加行政上的複雜度,對稅務機關和納稅人來說都是一項挑戰。
果然,由於系統更新與資料連結不及,稅務機關誤發稅單成為常態。最近就有不少民眾發現自住的房屋被當成非自住稅率來課徵,稅金多3倍,民眾詢問電話打爆地方稅捐處。原來問題出在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和地方稅捐處的原始資料出現轉檔錯誤,這場混亂更暴露政府在數位治理上的僵化與無能。
而從住房市場的根本結構來看,單靠拉高持有稅制便想壓抑房價,顯然過於天真。先前房價高漲的主因是資金氾濫、土地釋出不足與供給遲滯,而非單純的房屋持有成本過低。更別說一旦房東稅負上升最終可能轉嫁給房客,演變成「打炒房,苦租屋」的結果。
房屋稅2.0原本應該深思熟慮的制度改革,被政治急躁與行政怠惰扭曲為失衡的稅制懲罰。賴政府若真心想改革,應該回歸根本,建立透明、科學的房屋持有登記系統,完善住宅用途認定,並以階段性、滾動式調整代替一次到位的稅率修法,才能真正達到居住正義的政策目的。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