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川普首份GDP成績單出爐 美Q1經濟萎縮0.3%為3年來首見

興櫃2024年度財報公告!16家賺逾一個股本 這家是獲利王

北東有雨!周末首波梅雨鋒面來襲 下周另道鋒面再接力

【重磅快評】凸槌稅單錯殺自住客 房屋稅2.0別懲罰人民

房屋稅2.0錯誤稅單滿天飛,民眾擔心沒炒房也被懲罰。本報系資料照片
房屋稅2.0錯誤稅單滿天飛,民眾擔心沒炒房也被懲罰。本報系資料照片

當賴政府高舉「居住正義」的大旗推動房屋稅2.0改革時,民眾一度期盼這能遏止炒房、修補居住市場失衡。但當政策落地,錯誤稅單滿天飛,中產與小資族首當其衝,人們擔心結果是沒在炒房的自己被懲罰。

房屋稅2.0的基本精神,是區分「自住」與「非自住」住宅,前者享有較低稅率,後者則課以較高持有成本,藉此打擊囤房行為。這一立論用在打擊以投機為目的的炒房行為,具備一定正當性,然而問題在於,政策的邏輯與執行設計並未真正區分「投資」與「需求」,而是用簡單的戶籍地址與持有屋數來劃線,將各種生活實況一概視為炒作。

具體來說,房屋稅2.0將非自住的住家用房屋稅率調高至2%至4.8%之間,並採取全國歸戶及累進課稅的方式,持有的房屋愈多,稅率愈高,這樣的設計有效增加了多屋族的持有成本,讓囤房行為變得不那麼划算。若房屋能夠出租並申報租賃所得,稅率則可適度下降至1.5%至2.4%,以鼓勵空屋釋出並投入租賃市場。對於自住者來說,只要在全國範圍內僅持有一戶且符合設籍條件,稅率則從原本的1.2%降至1%,以減輕自住負擔。

看似不錯的制度設計,上路以來,發現沒那麼完美。許多家庭為了工作地點、小孩學區、照顧年邁父母或繼承遺產而持有第二間房,竟被歸類為「非自住」重課房屋稅;有民眾無法即時申報自住用途,收到稅單才知自己被列為「囤房戶」。這種錯殺式的政策分類方式,不是精準打擊炒房,而是無差別傷害居住需求的多樣性,更遑論對那些真正以炒房為職業的投資客是否有實質嚇阻效果。

而且,房屋稅2.0也存在一些缺點。多屋族的稅負大幅提升,可能導致短期內市場出現波動,尤其是在多屋族急於出售房產時,對房價造成壓力。此外,全國歸戶累進課稅的制度增加行政上的複雜度,對稅務機關和納稅人來說都是一項挑戰。

果然,由於系統更新與資料連結不及,稅務機關誤發稅單成為常態。最近就有不少民眾發現自住的房屋被當成非自住稅率來課徵,稅金多3倍,民眾詢問電話打爆地方稅捐處。原來問題出在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和地方稅捐處的原始資料出現轉檔錯誤,這場混亂更暴露政府在數位治理上的僵化與無能。

而從住房市場的根本結構來看,單靠拉高持有稅制便想壓抑房價,顯然過於天真。先前房價高漲的主因是資金氾濫、土地釋出不足與供給遲滯,而非單純的房屋持有成本過低。更別說一旦房東稅負上升最終可能轉嫁給房客,演變成「打炒房,苦租屋」的結果。

房屋稅2.0原本應該深思熟慮的制度改革,被政治急躁與行政怠惰扭曲為失衡的稅制懲罰。賴政府若真心想改革,應該回歸根本,建立透明、科學的房屋持有登記系統,完善住宅用途認定,並以階段性、滾動式調整代替一次到位的稅率修法,才能真正達到居住正義的政策目的。

居住正義 房屋 房產 打炒房 稅金

延伸閱讀

房屋稅誤課稅率暴增引民怨 新北綠黨團批市府行政怠惰

房屋稅調高至3.2%惹民怨 藍綠議員隔空交火互批市府失職

指在野戰獨裁搞錯方向 李艷秋:賴清德最在意被揭「無能」

核電下個月歸零 凌濤:人民被錯誤政策剝2層皮

相關新聞

預算遭刪凍不只影響「假日參觀」 總統府LINE帳號將暫停

總統府今天透過LINE官方帳號表示,因應立法院審議114年度預算刪凍結果,自5月1日起,總統府LINE帳號暫停服務,期望...

支持新聞有價 數發部將審「媒體議價法」草案:注意美關稅報復

Google、Facebook等大型數位平台,長期無償使用傳統媒體新聞,引發各國討論如何建立制度。立法院交通委員會明天將...

「426主揪」養生館老闆娘遭指非法放貸?立委鄭正鈐回應曝光

國民黨籍新竹市立委鄭正鈐被質疑動員外籍人士參加426反罷免集會,引發新住民剝削爭議。鄭正鈐委員辦公室澄清,未與涉案業者有...

許銘春涉挪用就安基金 民進黨廉政會要求到會說明

勞動部前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署長謝宜容涉貪,新北地檢署日前起訴,勞動部前部長許銘春遭告發挪用「就業安定基金」365萬元舉辦...

韓國瑜接見華僑訪問團 盼立法行政相互尊重

立法院長韓國瑜今天接見「羅省中華會館回國訪問團」,他表示,近期許多華僑訪台,都很關心立法院的最新動態。他期許國會與行政部...

政院明擬通過《青年基本法》 每4年須制定政策白皮書

行政院會明日將通過《青年基本法》草案,政務委員史哲30日表示,青年議題已成各縣市施政主流,據統計,已有10個縣市將青年事...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