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流放到西伯利亞!蘇聯統治下的立陶宛哀歌

房屋稅出包!自住房誤列非自住 雙北恐逾10萬人受影響

粉紅超跑速度驚人! 白沙屯媽祖鑾轎清晨跨大安溪到台中 估中午前抵彰化

新聞眼/媒體議價研議變延議 重傷公民第四權

台灣「媒體議價法」談了整整四年,不禁讓人想問:「這樣的數發部是要發展什麼」。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媒體議價法」談了整整四年,不禁讓人想問:「這樣的數發部是要發展什麼」。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媒體議價法」談了整整四年,政府總有各種藉口,躲著不肯立法,從要研究、等數發部成立,再到無止盡的與數位平台對談,最新的理由是「國際政治情勢變化快速,目前並非立法適當時機」。政府滿滿的「拖」字訣,不禁讓人想問:這個政府既不想支持媒體產業,也不在意公民第四權,這樣的數發部是要發展什麼?

Google、Meta等大型國際數位平台,長期使用新聞媒體報導的文章,並從中獲取廣告利潤,卻不願付費,衝擊各國媒體產業生存空間,新聞有價運動因此在全球掀起討論,上一屆立法院就有相關提案,數發部卻始終提不出具體作為,把研議搞成「延議」,這次索性拿美國關稅戰當理由踩煞車,其實就是不把媒體議價的問題當一回事。

媒體業者耗費大量人力、資源採訪新聞,讓民眾吸取公共資訊、享有知的權利,廣告收入是媒體產業最重要的營收來源;然而,數位時代來臨後,Google、Meta等大型數位平台,引用新聞內容而不付費,數位廣告分潤也不透明,長期以來侵蝕媒體產業獲利,不只台灣媒體受害,全球媒體同步撻伐,這也讓全球各國啟動「媒體有價」的討論與立法。

澳洲二○二一年通過新聞媒體議價法,要求Google、Meta兩大數位平台就其平台上分享的新聞內容,向媒體付費,加拿大則是在二○二三年通過「線上新聞法」,Google承諾每年支付一億元加幣給加拿大爭取豁免權。但媒體議價法確實也遭受現實的考驗,Meta拒絕與媒體分潤,下架新聞內容,導致加拿大媒體產業流量下降。

台灣在二○二一年就有「媒體有價」的呼聲,不過,政府遲遲沒積極作為,先是各部會互踢皮球,公平會說這與公平交易法無關,經濟部說這不適合使用著作鄰接權,最後數發部被迫接下這燙手山芋。數發部端出各種研究,一下與數位平台進行多輪討論,一下又說要關注未來的AI(人工智慧)時代發展,甚至本屆國會又再度有立委提案後,書面報告還以「美國關稅」當理由稱不宜倉促立法。

回過頭來看,媒體為何要議價?因為「使用者付費」、「廣告分潤透明」天經地義,只要立法角度是從產業公平、正義來思考,而不牽扯「稅務」,這與「美國關稅」問題根本是兩碼子事,八竿子打不著。

台灣政府不優先保護自家的媒體產業,不在意影響全民福祉的新聞第四權,卻先扛出「美國關稅大旗」來阻攔,顯見對此議題以拖待變的消極思維,也難怪這些跨國數位平台吃台灣媒體夠夠;但當媒體產業因而逐漸萎縮,絕非社會之福。

媒體議價 數發部

延伸閱讀

數發部「媒體議價法」牛步 學者:別拿個案當藉口

加拿大新任總理卡尼會讓中加關係更升溫?

【即時短評】媒體議價法 不能永遠只聞樓梯響

稱「媒體議價法」影響關稅談判 黃彥男:不是立法好時機

相關新聞

陸委會挺國安法加嚴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昨審查民進黨立委提出的國家安全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在野立委批行政院版沒提出來,修法還把範圍擴大,恐會擾民...

媒體議價法扯美關稅 學者砲轟數發部一派胡言

「媒體議價法」草案討論多時,相關法案昨在立院初審,數位發展部長黃彥男答詢表示,「我個人認為不是好的(立法)時機。」但藍白...

冷眼集/防堵無限上綱 兩岸恐倒回「三不時代」

國安法修訂成為民進黨立委的最愛,九個提案高達一六六人次連署。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面對綠營立委要求加大懲罰力度,表示雖已努力...

【專家之眼】為何得死戰獨裁?賴清德是藏鏡人嗎?

為了不讓絕對權力造成絕對腐化,健全的民主政治需要強有力的反對黨,或者最低標準,人民要小心選擇站在執政黨立場的時機,別助紂...

五一勞工悲歌:賴政府裝聾作啞 只顧政權不顧勞權

五一勞動節,在每年這個原該屬於工人階級的日子,勞工卻是年年上街頭爭取該有的權利,而政府高層依舊神隱,既不現身,也無對話,...

新聞眼/媒體議價研議變延議 重傷公民第四權

台灣「媒體議價法」談了整整四年,政府總有各種藉口,躲著不肯立法,從要研究、等數發部成立,再到無止盡的與數位平台對談,最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