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頭一遭 德國總理選舉 梅爾茨第二輪才勝出

德國國會六日舉行總理選舉,基民黨主席梅爾茨六日經過兩輪投票才當選總理,未能在首輪表決跨越過半門檻,是德國二戰後首見,顯示新執政聯盟出師不利。
梅爾茨在國會首輪總理投票中取得三一○票,未達三一六票過半數當選門檻。他領導的基民黨已與社民黨結盟,應可拿下三二八票,這表示執政聯盟有十八人跑票,結果讓各界大感意外。由於總理選舉是祕密投票,外界無法得知哪些人跑票。
國會的總理選舉向來只是形式,梅爾茨之前,德國戰後的每位總理都在首輪表決順利出線。
經過協商,德國國會六日下午舉行第二輪總理選舉,梅爾茨總算拿到三二五票當選,比過半數多出九票。
不過,梅爾茨未能在首輪過關,讓人質疑未來新政府是否有能力推動法案。這次首輪鎩羽也讓他的領導能力蒙上陰影,讓新政府背上脆弱之名。
南德日報指出,梅爾茨的首輪失利是「歷史性災難」,德國歷經半年政治僵局,原本期待透過選出新政府,再開新局。這次總理選舉風波,已讓梅爾茨的總理生涯蒙上陰影,成為尚未上任就失去執政聯盟信任的領袖。
德媒分析,首輪跑票原因之一來自社民黨內部對梅爾茨的不滿。梅爾茨今年一月在國會推動移民緊縮決議案時,不顧德國主流政黨不與極右翼合作的原則,接受極右翼德國另類選擇黨支持,引發社民黨強烈憤怒。
當時社民黨前黨團主席米策尼希警告,梅爾茨此舉形同「打開通往地獄的大門」,破壞德國民主防火牆。雖然雙方後來達成聯合執政協議,但黨內意見未完全整合,可能影響部分議員的投票取向。
另一方面,基民黨內部也對組閣談判結果存在不同聲音。基民黨在大選取得較多席次,為達成聯合執政協議,梅爾茨同意讓社民黨分得與基民黨相等的部會數量,引發部分黨籍議員不滿談判讓步過多。
此外,梅爾茲選前曾堅決反對改革憲法規定舉債上限條款「債務煞車」,選後卻同意與社民黨合作推動改革,這一轉變也讓部分保守派議員感到失望,對梅爾茨的反覆頗有怨言。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