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中位年齡67歲前較有機會達「治癒」 但拜登已82歲

專家指出,攝護腺癌的癌細胞一旦轉移至骨頭即無法根治,不過透過抑制睪固酮的療法可延長壽命,患者存活五到十年以上並非罕見。
杜克大學的攝護腺癌專家穆爾(Judd Moul)表示,癌症已轉移的患者仍可能存活五年、七年,甚至十年以上。穆爾補充,他經常診治與拜登同齡、病情相似的患者,「過去十年間,這類病患的存活率幾乎翻了三倍。」
台灣的林口長庚泌尿科教授馮思中說,攝護腺癌是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多數人只覺「排尿怪怪的」,以致未能第一時間就醫,三分之一病例是在晚期才被發現。癌細胞一旦轉移至遠端,治療相當棘手。
馮思中還說,攝護腺癌為美國男性癌症死亡第二大病因,但因大多數個案仍在早期發現,診斷中位年齡為67歲,較有機會達到「治癒」效果與目標。拜登確診已高齡82歲。
馮思中表示,早期攝護腺癌很難察覺,初期症狀類似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在膀胱出口處,隨著年齡增加而變大,組織增生造成膀胱出口阻塞,進而影響排尿功能,若長出腫瘤,也會出現類似症狀,確實容易混淆。年紀愈大,攝護腺癌機率愈高,有家族史者發生機率為一般人十倍以上。若拖到出現血尿、尿失禁等症狀,代表腫瘤侵犯尿道、膀胱,恐已錯失黃金治療期。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於臉書指出,研究顯示,年齡、生活習慣、環境汙染、荷爾蒙變化、基因排列等,都是潛在風險來源。
張家銘指出,如果基因無法改變,飲食與生活方式就是手中最強的改變權。富含植物性植化素的飲食與癌症風險呈現明顯負相關,特別是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芥藍、豆類與大蒜。維生素A、D、E、C與B群也在免疫調節、抗氧化與細胞修復中扮演重要角色,對攝護腺健康具有潛在保護作用。
張家銘表示,攝護腺癌早期沒有症狀,卻有高達九成以上在早期可以治癒。只要每年一次 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測,加上數位肛門指診(DRE)或攝護腺超音波,就能早一步發現異常。男性到50歲後,應定期抽血測量攝護腺特定抗原,有家族史者的檢查年齡應下修至45歲。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