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普及率第二的運動 跑步經濟2000億!「想跑更快」有多好賺?

【文/康瓊之;圖片/莊凱程攝】
清晨6點,台北福和橋下,鞋底踩地聲此起彼落,全民跑步熱潮已快速蔓延。3年內,全馬「破3」的跑者激增近八成,為什麼愈跑愈快?跑班如何成為一門生意?
在全球最大廣告集團電通工作的貝立德台灣客戶長王冠翔,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成立「象總回饋日」跑團,讓地方爸媽成為「腹愁者聯盟」成員,並且以Podcaster「最速總經理象總」的身分在江湖行走。
這位以最短時間,跑完全球六大馬拉松的台灣業餘跑者,近40歲時開始感受到身體老化、代謝退化,加上母親離世,讓他陷入情緒低谷。他的朋友送他一支跑錶當生日禮物,運動因此成了他排解情緒的出口。
2013年才跑了第一場太魯閣馬拉松(當年因地震,主辦將全馬改為半馬),王冠翔發現跑步益處不少,就拉上太太謝奐儀,讓她從「能躺不坐、能坐不站」的都市女性,沒想到2017年渣打馬拉松,初全馬就「破5」,42公里在5小時內完成。
這段歷程激勵了身旁親友,夫婦倆於是創辦跑團,以免費形式歡迎各路想動起來的人,每週在台大田徑場,風雨無阻開跑。
KOL帶動,路跑滲透全台
王冠翔還與體育主播田鴻魁開設Podcast節目《跑步不要聽》,成為跑步界最紅KOL。
此外,他創辦的「長明賞」,今年第5屆,希望讓外界看見長跑選手,在選手退役後,能被企業雇用,將跑步帶入各行各業,台灣的運動風氣就能真正扎根。
台灣的跑步運動,在後疫情時代已出現進化版,衍生出龐大「跑步經濟」。
根據體育署2024年發布的「運動現況調查」,台灣跑步人口有382萬,是普及率第二的運動。
一起跑、一起打卡,跑步經濟熱
跑步經濟有多大?
若以付費接受專業訓練的「跑班」月費落在2000至4000元,加上智慧穿戴裝置、跑步著裝、營養補給,到物理治療與延伸的肌力訓練等,這項運動一年所創造的產值最高可達2000億。
跑步變得普及,與其參與門檻低有關。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的跑班,是跑步經濟最大催生者,因為相較於早已存在的地方性跑團,跑班參加者的目標更明確。
「跑步是所有運動之本,」全台第一個跑者基地「森林跑站」創辦人蔡宜玫認為,只要持之以恆,就可直接且有效提升體能。
跑班的存在,兼具個人修練與團體競技的雙重屬性。疫情讓民眾的健康管理意識大幅提升,想透過運動提升免疫力。而低門檻的跑步,逐漸從個人習慣,擴大為組織化訓練活動。
以地域性為主的跑團,重視健康、社交,多為免費或低會費。
「一起跑、一起打卡」成為新生活文化。這股風潮的起點可回溯至2013年,國際知名路跑活動Color Run首度登台,主打「參與感」而非競速,吸引大量年輕人、情侶與親子參加。
Garmin跑步訓練班總教練黃毓軒回憶,這場路跑讓門檻大幅降低,「原來路跑不一定要拚速度,也可以從地方宮廟文化到IP主題,形式愈趨多元,吸引更多人踏入跑圈,」為日後跑團文化興起打下基礎。
而新興的收費制跑步訓練班,採訂閱制,教練提供課表與實體課程,協助素人跑者提升成績。
若要溯源,2017年Nike看準菁英市民跑者商機,推出「Fast 42」訓練營,遴選42位素人組成隊伍,費用由Nike出資,可說是跑班始祖。
現有學員約150人的TIRTC訓練俱樂部創辦人、鐵人三項前國手吳承泰估計,疫情爆發後的5年間,光是雙北就有2、30個跑班成立,每班人數從數十人到上百人不等。
跟吳承泰一樣,許多退役田徑選手投入創業,保守估計,一個跑班50人,教練月收入就可以近10萬元。
素人想「跑更快」,衍生商機
跑班的興起,背後是市民跑者對成績的追求。
尤其在企業主與素人菁英跑者聚集的跑班中,為了「跑得更快」而願意投資時間與金錢,跑步也就從一項運動,變成一門生意。
對跑者而言,「破3」(3小時內跑完全馬)、「破4」是市民馬拉松選手的重要指標。跑步科學分析訓練機構RunningQuotient近4年數據顯示,「破4」已成為市民跑者第一個進階門檻,代表基本訓練有素,以台北馬拉松為例,人數在4年間增加超過56%。
「破3」人數成長更是可觀,從2021年不到300人,去年已來到近500人,3年增幅近八成,顯示「菁英化」的市民跑者群體正在擴大。
這群菁英,也成為企業看好的跑圈代言人,例如Garmin這3年就從北到南開設跑班、贊助素人。
這些廠商開設的跑班,不僅提供科學化訓練課程,還結合裝備、補給品、數據分析等多元服務。素人跑者透過週期化訓練、智慧手錶數據分析與營養補給管理,搭配跑班的社群支持,訓練成果比過去事半功倍。
如今,跑班是品牌滲透跑者圈層的第一線。「補給品不只賣得出去,更要用得正確,除了仰賴傳統通路,走進地方跑團或跑班現場,直接教跑者怎麼吃更有效,」寶齡富錦生技旗下,6年前成立的運動醫學品牌銳速運動醫學副理林明哲說。
銳速主推分眾,提供不同補給品。訓練科學化後,補給品已從可有可無,轉為必備糧食。補給品的賣法,也必須轉型為親自講解使用方法的陪跑者。
每年秋冬是跑者訓練旺季,目標多是12月的台北馬拉松期末考。林明哲幾乎每週走訪5個以上跑班,直接面對跑者。
2019年銳速創立不久就遇到疫情,但2022年下半已損益兩平,至今逐步展現穩健成長動能。
除了跑鞋、配備、營養補給,「跑者變多,受傷的人數也會隨之攀升,」跑齡12年的象總王冠翔指出。
按摩、保險到創生,都能結合
疫情後,跑者對身體照護的需求明顯增加。30歲的物理治療師蕭卲軒,去年創立以跑者為主要顧客的運動按摩服務工作室「幫妮健康」。
「從跑班來的客人佔營收約七成,」蕭卲軒發現,跑班已成為最直接、穩定的客源。
因此,他每週固定參加跑班,了解跑者需求,並與多個跑班簽訂特約合作,「每逢賽季,整體營收會比非賽季多出12%到15%。」
蕭卲軒說,原先預估跑者需求已不小,真正參與跑班才發現,比想像中更大,也讓他確定這是一門值得深耕的產業。
跑步,不只是身體的運動,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跑班經濟仍是一片可期的藍海,隨著運動社群興起,未來跑班有望串聯更多跨域合作,例如保險、各大城市跑旅體驗等,甚至結合地方創生。
當跑者不再孤軍奮戰,而是一起在田徑場上繞圈圈、在河濱長跑時擴大社交圈,這是跑班存在的意義,不只商業,同時顧及身心靈。
如同王冠翔所說,「競技運動是透過人與人之間良性競爭,讓自己變得更快、更高、更強大。」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