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下一個兆元產業:人形機器人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人形機器人(Humanoid robot)技術正在快速發展,根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預測, 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數量將達到近10億台,市場規模可能超過5兆美元,涵蓋供應鏈、維修與支援服務等多個環節。隨著技術進步以及監管和社會支持的逐步加強,人形機器人的普及有望在2030年代後期迎來加速期。儘管目前類人機器人仍處於開發階段,但未來90%的應用將集中於工業與商業領域,值得注意的是,得益於強而有力的政策性支持,中國目前在這場人形機器人的全球市場競賽中處於領先地位。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研究部估計,到2050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可能達到5兆美元,加上相關的供應鏈以及維修、維護和支援。到2050年,投入使用的人形機器人數量可能會超過10億。雖然到2030年代中期,採用速度應該會相對緩慢,但預計在2030年代末和2040年代會加速。
主要用於商業和工業用途
摩根士丹利預測到2050年,約90%的人形機器人(約9.3億台)可能將用於重複性、簡單性和結構化工作,主要用於工業和商業用途。屆時中國人形機器人的投入使用數量可能位居世界第一、達到3.023億台;緊隨其後的是美國,預計為7,770萬台。
打造一款能夠在家中執行各種實用任務的通用人形機器人,需要硬體和人工智慧模型的技術進步,耗時約需十年時間。要讓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庭,價格需要大幅下降,同時國家監管部門和社會對人形機器人的接受度也要同步提高。另一方面,家庭使用情況的預測則相對保守,到2050年只有8,000萬個人形機器人在家庭中使用。
人形機器人價格可望下跌
人形機器人需要複雜的機器人軟體模型以及與硬體緊密整合,因此打造一個人形機器人要價不斐昂貴。摩根士丹利研究部估計,2024年在高收入的國家中,一個人形機器人的成本約為20萬美元。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產量的增加,到2028年成本可能會降至約15萬美元、2050年則降至5萬美元。若在能使用中國供應鏈的國家,2050年人形機器人的成本會更低廉,可能會降至1.5萬美元。
摩根士丹利同時也分析,美國年收入5萬至7.5萬美元的家庭,機器人普及率可能在3%,年收入20萬美元以上的家庭可達到33%。到2050年,美國約有10%的家庭可能擁有人形機器人,全國總數將達到1,500萬台。在中國部分,儘管中國可能有更多的人形機器人,但只有3%的家庭可能擁有人形機器人,總數約400萬台。
中國發展領先
中國已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形機器人生產國,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調查,2024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約人民幣27.6億元,較上年成長53.33%,預估2025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將達人民幣53億元,2028年達到人民幣387億元。
摩根士丹利研究部也發現,中國在人工智慧機器人、人形機器人或其他領域佔據主導地位,與美國的差距正在擴大。中國對於人工智慧的國家支持力度可能遠超其他任何國家,並將推動持續的創新和資本形成。目前,中國供應鏈廠商正在研究不同的解決方案,透過新的設計結構、新材料、精細的製造流程和人工智慧演算法來提高機器人零件的性能水平,以解決精準度的差距。
摩根士丹利認為,目前美國在人形機器人設計和開發領域已經佔據領先地位,但當人形機器人進入下游應用和大規模生產時,中國可以憑藉其強大的自給自足供應鏈迎頭趕上。同時,許多人形機器人零件,例如螺絲、減速器、馬達和電池,在美國本土幾乎找不到替代品。全球幾乎所有機器人開發商仍需要從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購買關鍵零件。
地區發展與競爭態勢
中國作為全球人形機器人發展的領先者,政府積極支持相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另一方面,美國Tesla的Optimus機器人、NVIDIA的AI平台等企業對於推動人形機器人商業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歐洲公司則專注於開發具有高度表現力和靈活性的機器人,像是如英國Engineered Arts的Ameca、美國德州新創Apptronik的Apollo等等。
不過,近期中國供應鏈傳出Tesla將暫停生產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消息,TrendForce認為,Tesla目前主要面臨產品續航不足和軟硬整合的挑戰,即便能藉由AI優化運動規劃與能耗以改進續航問題,若關節馬達、傳動裝置等硬體架構效率偏低,仍無法突破瓶頸。此外,此次傳出承載力不足的靈巧手橫跨精密機械、微型致動,以及AI控制的複雜整合,更涉及人類行為模擬,需要更長時間的研發迭代。以目前情況來看,若Tesla要維持Optimus的生產計劃,除了精進技術與尋找靈巧手模組新供應商,或將調整產品應用與設計,像是往執行家務發展,或是效法美國Agility Robotics減少人形機器人Digit手部自由度的作法,在設計與實務上取得平衡。
儘管人形機器人市場前景廣闊,但其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技術成熟度不足、成本高昂、以及倫理與法規問題的待解決。展望未來,隨著人工智慧、材料科學和通訊技術的持續突破,人形機器人有望在工業、服務、醫療等多領域發揮更大作用,各國必須在製造能力、AI教育和國家政策方面做出重大改變,才能在人形機器人領域保持競爭力。
資料來源:
- 2025/5/14,Morgan Stanley: Humanoids: A $5 Trillion Market.
- 2025/2/20,中國中商產業研究院《2025年全球及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市場規模預測分析》。
|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84期;歡迎加入NAIPNews網站會員成為我們的訂戶,以掌握最關鍵的專利商標智財消息!】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