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美感體驗 國小融入古蹟、海洋關懷設計教案

教育部今日在台北藝術大學舉辦美感體驗課程發展記者會暨課程成果分享交流工作坊,29所種子學校分享美感教育課程發展成果。新竹有國小從古蹟、歷史建築帶入,讓學生在真實場域中認識地方文化與空間美感;新北市也有國小結合海洋關懷、永續意識,帶學生進行潮間帶體驗。教育部盼美感教育持續深化,讓學生把美感素養融入真實生活。
教育部自107學年度起推動「藝起來尋美-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辦理美感體驗課程教育計畫」,至今已累積發展逾百案美感體驗課程,並不斷優化種子學校、藝文場館與師培大學三方共創的課程合作模式。教育部今日舉辦課程成果分享交流工作坊,邀請館校合作夥伴,由北藝大課程輔導團隊、參與計畫的29所種子學校及29間藝文場館共同參與,展現「文化資產」、「特教友善」、「環境美感」及「表演藝術」等4組課程發展面向成果。
教育部指出,在「文化資產」課程實踐中,新竹市水源國小與新竹水道取水口展示館合作「走讀場域-文化資產的美感再發現」,以踏查水圳、古蹟與歷史建築結合校本課程,從水文視角切入,強調文化資產作為美感經驗的載體,使學生在真實場域中發展對地方文化與空間美感的認識。
在「特教友善」課程實踐中,桃園市僑愛國小則與光點台北以「共融創作-美感教育的特教友善實踐」為主題,透過情境模擬與適性創作,讓特教學生能夠在體驗學習中發展社會技巧與培養美感感知能力,落實文化平權與共融精神。
而在「環境美感」課程實踐中,新北市北峰國民小學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合作「珊瑚之境-海洋美感與生態保育探索」,帶領學生搭乘潮境方舟1號,進行潮間帶體驗與館內探索,並結合專家交流與創意手作,將科學知識轉化為美感表達,在體驗中培養海洋關懷與永續意識。
在「表演藝術」課程實踐中,宜蘭縣利澤國民小學與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合作「律動敘事-偶戲、物件與表演的流動藝術」,將物件作為表演工具,引導學生在劇場中學習即興創作與敘事表達,並透過身體與物件的互動發展創造力與團隊協作能力。
教育部表示,完成的課程教案上傳至美感教育資源整合平台,供後續推廣使用,114學年度將累積近千所學校參與體驗課程,期許美感教育能夠持續深化,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藝術與文化的浸潤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美感經驗,並將美感素養融入真實生活,成為未來終身學習的重要養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