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男開車墜落基隆八斗子漁港 兄弟跳海搶救駕駛仍不治

教育部推美感體驗 國小融入古蹟、海洋關懷設計教案

教育部今日舉辦「藝起來尋美-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辦理美感體驗課程教育計畫」課程成果分享交流工作坊,邀請館校合作夥伴,由北藝大課程輔導團隊、參與計畫的29所種子學校及29間藝文場館共同參與。
教育部今日舉辦「藝起來尋美-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辦理美感體驗課程教育計畫」課程成果分享交流工作坊,邀請館校合作夥伴,由北藝大課程輔導團隊、參與計畫的29所種子學校及29間藝文場館共同參與。

教育部今日在台北藝術大學舉辦美感體驗課程發展記者會暨課程成果分享交流工作坊,29所種子學校分享美感教育課程發展成果。新竹有國小從古蹟、歷史建築帶入,讓學生在真實場域中認識地方文化與空間美感;新北市也有國小結合海洋關懷、永續意識,帶學生進行潮間帶體驗。教育部盼美感教育持續深化,讓學生把美感素養融入真實生活。

教育部自107學年度起推動「藝起來尋美-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辦理美感體驗課程教育計畫」,至今已累積發展逾百案美感體驗課程,並不斷優化種子學校、藝文場館與師培大學三方共創的課程合作模式。教育部今日舉辦課程成果分享交流工作坊,邀請館校合作夥伴,由北藝大課程輔導團隊、參與計畫的29所種子學校及29間藝文場館共同參與,展現「文化資產」、「特教友善」、「環境美感」及「表演藝術」等4組課程發展面向成果。

教育部指出,在「文化資產」課程實踐中,新竹市水源國小與新竹水道取水口展示館合作「走讀場域-文化資產的美感再發現」,以踏查水圳、古蹟與歷史建築結合校本課程,從水文視角切入,強調文化資產作為美感經驗的載體,使學生在真實場域中發展對地方文化與空間美感的認識。

在「特教友善」課程實踐中,桃園市僑愛國小則與光點台北以「共融創作-美感教育的特教友善實踐」為主題,透過情境模擬與適性創作,讓特教學生能夠在體驗學習中發展社會技巧與培養美感感知能力,落實文化平權與共融精神。

而在「環境美感」課程實踐中,新北市北峰國民小學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合作「珊瑚之境-海洋美感與生態保育探索」,帶領學生搭乘潮境方舟1號,進行潮間帶體驗與館內探索,並結合專家交流與創意手作,將科學知識轉化為美感表達,在體驗中培養海洋關懷與永續意識。

在「表演藝術」課程實踐中,宜蘭縣利澤國民小學與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合作「律動敘事-偶戲、物件與表演的流動藝術」,將物件作為表演工具,引導學生在劇場中學習即興創作與敘事表達,並透過身體與物件的互動發展創造力與團隊協作能力。

教育部表示,完成的課程教案上傳至美感教育資源整合平台,供後續推廣使用,114學年度將累積近千所學校參與體驗課程,期許美感教育能夠持續深化,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藝術與文化的浸潤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美感經驗,並將美感素養融入真實生活,成為未來終身學習的重要養分。

教育部 文化資產

延伸閱讀

首屆全球百大故居 淡水木下靜涯舊居入選

川普政府再槓哈佛大學 凍結數十億美元資金補助

114公立高中教師甄選 6452人報名預計1323人進入複試

寒假後擬上3天課才放春節 教育部:待與各界會商

相關新聞

大學性平會 1人負擔8千學生

性平法實施將邁入第廿一年,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針對大學性平課程開設、性平會組成和量能進行調查,發現校園性平會的遴選標準、...

教育部推美感體驗 國小融入古蹟、海洋關懷設計教案

教育部今日在台北藝術大學舉辦美感體驗課程發展記者會暨課程成果分享交流工作坊,29所種子學校分享美感教育課程發展成果。新竹...

連考7年990!英語老師直呼「多益不簡單」教3招練題技巧 暖心喊話:不要覺得自己爛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拿到多益的金色證書(860分~990分),但網路上總有許多神人說自己裸考隨便就考滿分,導致許多人對考多益感到焦慮。對此,一名英文教學業者表示,自己已經連續7年考到990分,還是覺得多益很難,希望大家不要覺得自己很糟糕。

赴學校及團膳業者稽查肉品 北市教育局:違反規定可立即終止契約

近期澳洲豬肉被驗出含有萊克多巴胺引發社會關注,北市教育局今表示從2021年期每月皆有固定稽查,至今未驗出瘦肉精、抗生素或...

打造醫學教育新場域 新竹台大分院啟用教學共用空間

新竹台大分院今天上午在新竹醫院院區舉行「教學共用空間」啟用儀式,正式啟用嶄新教學場域。此空間專為西醫學員(住院醫師)與臨...

40多歲大叔1.5個月拿多益金證!邊工作邊顧小孩邊備考 超自律心法全公開

多益是許多學校和企業採用的英語標準考試,依據成績區間也有不同顏色的證照,其中860分到最高分990就是金色證照,也是許多人追逐的目標。不過隨著年齡增長,加上身分責任轉變,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學生時期有空閒可以備考,但一名40多歲的上班族在夾縫中生存,花1.5個月達成金證目標。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