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考高分讀書不能只「用看的」 國英數社自各科名師親授這樣複習最有效
明明讀了書,卻還是考不好,最是讓人氣餒。資深教師觀察,願意讀書的孩子,通常只要掌握正確的學習策略,成績就會有感進步,大人的任務,是陪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鼓勵孩子再多堅持一下。
考前到底該怎麼複習,才真正有助於得分,是很多人的困擾,其實,每個學科的特性都不同,複習方法也有差異,若能「因科制宜」、對症下藥,就能事半功倍。
《未來family》針對國、英、數、社、自這五大科目,採訪具代表性的資深教師,彙整出各科的複習心法:
國文科:培養語感,掌握「語文知識」與「閱讀理解」
台北市興雅國中國文老師、國教輔導團成員王毓嫻分析,國文考試大致有兩大重點,在語文知識方面,包含基礎的形音義,與句型、文法、國學常識等,複習基本題時,必要的背誦仍不可少,可搭配適合的複習講義多練習。
至於閱讀理解,得靠平日累積,練習擷取訊息、摘要重點、推論省思等能力。王毓嫻建議,可邊讀文章、邊畫重點,把人事時地物等基本資訊掌握住,再自己做摘要,例如將整篇文章濃縮成幾句話;還可以問自己「作者想要表達什麼」、「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以利讀懂、讀通文章。
臨場考試時,可先讀題目跟選項,再回頭看文章,提高答題效率。運用白紙或尺遮住雜訊,幫助自己在讀題時更專心聚焦,也是一招。
任教已20多年的王毓嫻觀察,現在許多學生常滑手機、看短影音,確實影響語文程度,建議大家留心培養「語感」,平日可多讀小說,養成閱讀長文的習慣;複習國文時也別只「用看的」,還要唸出來或在心中默讀,才能感受語氣、體會內容,能幫助理解、加深印象。
很多人擔心會考、學測等大考國文科「沒範圍」,王毓嫻比喻,就像學開車,當你學會後,什麼車都能開,大考國文是考「能力」,平日在複習時不妨更長線思考。
英文科:留意四大重點,搭配「有意識的output」
任教近20年、高雄市五福國中英文老師朱子昀表示,英文科的複習要掌握住單字、文法、閱讀與聽力這四大重點。
單字總背了就忘,是很多人的困擾,朱子昀建議,可以「多感官輸入」,邊用自然發音唸單字、邊手寫邊背,還可滾動式、間隔式的重複背,例如昨天背第一課,今天背第二課、但也撥點時間回想第一課的內容。
除了input,還要有output,多應用正在背的字,例如可試著造句,文法也不能只是讀過,還要會用,最好每天固定造兩、三個英文句子。朱子昀說,以會考來說,雖然已無翻譯手寫題,但造句是「有意識的輸出」,是檢視自己是否熟記、能否應用的最佳方式;如果覺得造句難,可背課本中的佳句,再用「抽換」的方式來換句話說、造樣造句。
閱讀可掌握兩個方向,第一是閱讀技巧,如推敲語意、擷取重點掌握人事時地物等,第二則是練閱讀速度,朱子昀表示,像會考的題目多又長,最佳情況是單題在30秒內答完、題組在5分鐘內答完,才有時間檢查。
至於聽力,唯有多聽,如今課本都有QRcode可直接連到音檔,聽不懂就把速度放慢,留心連結音等細節。
數學科:理解概念+熟練計算,每一步都「知道為什麼」
桃園市龍潭國中數學老師林玉君觀察,現代人習慣求快,以數學科來說,每當碰到不會的題目時,同學們大多想快點知道答案與解法,但倘若沒有花時間去理解,即便刷了題、也訂正了,也並非有效的複習,只是應付眼前的考試,能力並未真正累積起來。
林玉君現為桃園市教育局專案教師,常巡迴各校分享數學教學與學習策略。她指出,算數學時,不能只重複演練,而是每一個步驟都要知道「為什麼」,真正弄懂。
比方說,當教到除法時,有些人會機械化運算,看到題目中的數字就拿來除,沒想太多,這招在小考、段考時或許行得通,但當學習內容愈來愈抽象、複雜時,就吃不消了,這也是很多人在小學五年級以後就放棄數學的主因。
她建議,複習時可先「主動回想」,一邊回想重點,一邊做簡單筆記,若沒有頭緒,可善用課本中的重點摘要幫助回想;回想時如果發現有不懂的,就趕快「補洞」,可運用網路資源如均一平台的教學影片。
解題時,別急著算,先看懂題目,若是較複雜的應用題,可用中文將解題脈絡寫下來,方便事後檢視或請教老師。現在數學題目大多很活、很長,有時孩子不會,是卡在看不懂題目,得加強閱讀理解的能力。
雖然不建議「不求甚解的機械化運算」,但基本的運算能力仍要有,林玉君說,大腦中的工作記憶區容量有限,考試時基本運算愈熟練,愈能把工作記憶區空出來讀題、想解題步驟。
社會科:善用「視覺化工具」融會貫通、幫助記憶
社會科過往常被視為「背科」,但隨著考題愈來愈多元,現在如果只死背、卻不理解,很容易在素養題失分,不過,倘若只靠理解、卻沒記熟,也很難拿下基本題。實用解方是在複習時多善用地圖、時間軸等「視覺化工具」,幫助自己融會貫通、加深記憶。
台北市龍門國中地理科老師陳佳華任教近20年,她分享,以地理科而言,在複習時不妨畫個幾何簡圖,寫進相關資訊,例如,複習台灣地形時,可先畫個橢圓形代表台灣,再憑印象把五大山脈、五大平原等內容寫上,然後打開課本中的地圖對照,看看有沒有寫錯、畫錯的,再訂正。
陳佳華表示,把記得的內容寫出來,屬於「內化再產出」的過程,能確保自己真的有學會,若有錯漏即刻補上,印象更深。
地理科可以畫簡單地圖,歷史科則再搭配時間軸,幫助自己在腦中建構空間感跟時間感,讓知識更有系統。這類「圖像筆記」平常教完一個單元後,就可自己做,考試前再拿出來複習,不用追求精美好看,自己讀得懂就好。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社會科的考題與真實世界高度連結,考卷上會出現的,不只有課本上的知識,生活中的相關事物都可能入題,平日多觀察、多聯想,也很重要。
自然科:優先讀懂課本,做「自己版本的筆記」
台北市龍山國中自然老師、新課綱自然科委員鄭志鵬觀察,如今大考題型已經不會考太瑣碎、死背的內容,也很少複雜計算,在此前提下,自然科的複習應該優先讀懂課本,掌握重要概念。
比方說,八年級理化會教物質特性,有些人會背純物質有哪些、混合物又有哪些,但此單元的重點在概念跟定義,純物質很單純,混合物就是把純物質混合起來、較複雜。理解後,假如考「手搖飲的性質」,就能依據概念去推論手搖飲是混合物,因為可能有茶、水、糖…而非用背的。
如果閱讀理解能力不錯,可在讀過課本後做筆記,把複雜的資訊藉由圖表整理、精煉出來,在過程中建構知識;若是閱讀理解不太好,大人可在旁陪著,請孩子讀過課本後,試著分享講述。
鄭志鵬很強調做筆記,儘管現在學習資源很多,但那都是「別人的東西」,還是要有「自己的版本」,印象才會深,而且大考常考跨章節的題目,需有整體大架構概念,有自己的筆記以後複習會很快。
最好的方法,是學完一個單元後,就邊回想、邊做筆記,再對照教材,看有沒有漏掉的,如果覺得別人整理得更好,就再優化修改自己的版本。
鄭志鵬認為,自然科的學習應該是很有趣的,不只是應付考試,若有時間,不妨陪著孩子看各種科普書或YouTube影片,也多到大自然走走;若孩子想在家裡做實驗,盡量支持;最重要的是,當孩子對某件事有好奇心、提出問題時,不必急著給答案,而是聽聽孩子怎麼說、陪著孩子一探究竟,找答案的過程才是最珍貴的。
延伸閱讀:
15歲因一本書翻轉人生,42歲靠領股息提早退休》孫太:照顧好我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
親情是老後的愛情》交往14年、結婚11年,初戀就all in,作家葉揚與先生彼得:婚姻需要轉念、幽默與友誼
段考不及格很正常?前三志願的學生補愈多?前建中數學名師陳建州:理解高中生態,評估補習與否的3指標
文章授權轉載自《未來Family》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