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空氣中就能分解塑膠!如何靠濕氣與催化劑讓垃圾「升級再造」

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肯定難以離開塑膠製品,更別提每天每人都造成了多少塑膠相關垃圾。根據環境部統計,單單2023年台灣就產生了253.9萬公噸的塑膠廢棄物,平均每人產生110公斤之多。然而,全世界對塑膠的需求不增反減,進入21世紀之後人類生產的塑膠超過了有史以來總產量的一半。而且這還沒完,歐洲環境署預估到2050年,塑膠的年產量還會再翻一倍。而美國更是「勇奪」人均塑膠污染第一的寶座,但回收率卻只有可憐的5%,反觀台灣能進入回收體系的塑膠廢棄物約可達40%。
在那些你我熟悉的塑膠如寶特瓶、食品容器和衣物中,常見一種名為聚對酞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的聚合物,約佔全球塑膠用品的12%。它們不容易自然分解,若沒好好回收最後不是進了垃圾掩埋場汙染土壤,就是流入我們的海洋和河川,變成危害生態的微塑料(microplastic),最後還可能透過食物鏈進入我們的大腦和其他身體部位,不可不慎。然而,傳統的 PET 回收方法十分嚴苛,需要高能量、有毒化學物質和昂貴的催化劑參與反映。
西北大學的濕氣分解塑膠妙計
正當我們對塑膠污染問題感到頭痛不已的時候,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帶來了一線曙光!他們開發了一種劃時代的方法,只需要空氣中的微量濕氣和一種巧妙的催化劑,就能有效地分解塑膠廢棄物。這項創新、無毒又環保的技術,發表在《綠色化學》(Green Chemistry)期刊上,為永續發展帶來了全新希望。
這項技術的「主角」是一種以活性碳(activated carbon)為載體的鉬催化劑。研究人員先將這種催化劑和PET塑膠混合加熱,初步將塑膠分解成較小的片段。接著,美妙的事情發生了!當這些小碎片暴露在空氣中的濕氣中,濕氣將促使它們轉變成高價值的「對苯二甲酸」(terephthalic acid,TPA)。TPA是製造新塑膠的重要原料,這就意味著我們有機會將廢棄塑膠「升級再造」。這個催化妙方在短短四小時內就達到高達94%的TPA回收率,過程中唯一的副產物也是常見而實用的工業化學原料「乙醛」(acetaldehyde)。更令人驚豔的是,這方法不僅催化劑可以重複使用,即使是混雜的塑膠廢棄物如彩色塑膠,都能被分解成純淨、無色的TPA,這對於永續相關產業來說,絕對是經濟和環保的雙贏局面。研究團隊也在塑膠瓶和衣物等日常用品上測試了這種方法,結果同樣成功。
Elegant!Very Elegant!廢棄物迎接新「塑」命
這項有機會大幅減少塑膠污染、重塑回收產業的新突破讓科學家無比振奮,參與本研究的西北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克拉蒂許(Yosi Kratish)興奮地表示:「這是一種極優雅的塑膠回收方式。借助空氣中的水蒸氣,我們可避免使用有害溶劑,同時減少了能源投入,提供了一個更潔淨而永續的解決方案」。研究的主要作者馬利克(Naveen Malik)也充滿信心地說:「我們正朝著更清潔、更綠色的未來邁出切實的一步。我們的方法與如此自然,有助於建立一個循環經濟,讓塑膠可以重複使用,而不再輕易丟棄」。他們都認為,
當然,這項技術目前還處於實驗驗證階段。研究團隊的下一步是將這個過程擴大到工業規模,以便處理大量的塑膠廢棄物難題。但無論如何,這項利用空氣濕氣分解塑膠的新方法,的確為我們解決日益嚴重的塑膠污染問題帶來了新的希望。未來,我們將有機會告別怵目驚心的塑膠垃圾山或是海洋垃圾帶,把塑膠廢棄物變成有用的新產品,邁向真正的永續與循環經濟。
資料來源:1. Malik, N., Li, J., Agarwal, A., Kratish, Y., & Marks, T. J. (2025). Thermodynamically leveraged solventless aerobic deconstruction of 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 plastics over a single-site molybdenum-dioxo catalyst. Green Chemistry. DOI: 10.1039/D4GC05916F
2. Scientists break down cheap plastic using the air — and turn it into something far more valuable
3. Researchers discovered how to break down plastic using moisture in the air
4. A simple method to break down plastic using air moisture
5. 2023年廢棄塑膠達253.9萬噸!環境部設下2025年減量目標
6. 塑膠資源循環處理
(本文出自2025.03.25《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