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豐原五口命案/全家遭逼債四處湊錢 女團購主暗示殺人

丹娜絲暴風圈擴大!陸警增竹苗中投 今深夜颱風中心將逼近澎湖

透視日、北美、歐盟氫能政策 邁向氫能時代迎接全球氫商機

各國氫能相關政策投入,以美國1,700億美元最高,主要投資在氫能相關建設與獎勵;歐盟680億美元次之。德國相對重視國內需求端應用,包括輸送管線。(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各國氫能相關政策投入,以美國1,700億美元最高,主要投資在氫能相關建設與獎勵;歐盟680億美元次之。德國相對重視國內需求端應用,包括輸送管線。(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撰文/陳怡如】

潔淨、高效的氫能,是延緩氣候變遷的重要途徑之一,受到愈來愈多國家的重視。國際氫能發展不僅影響全球能源轉型,同時也為臺灣帶來挑戰與機遇。工研院在「氫能新時代-全球氫能主要市場發展趨勢與未來展望」研討會中,分享各國氫能發展重點與趨勢,並剖析臺灣在氫經濟中的優勢與商機。

隨著淨零排放的壓力增加,全球已有147個國家,包含183個地區、274個城市及1,180家企業,宣示或規劃淨零排放目標與時程。低碳、再生能源為邁向淨零的重要策略,然而國土面積大、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發展再生能源較有優勢,「地小人稠的國家,自然資源不足,減碳須多管齊下,」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研究副總監王孟傑表示,低碳燃料的運用與貿易是小國減碳的重要手段。

「淨零供應鏈大致可分為綠電、氫氣與碳利用三大區塊,」王孟傑分析,再生能源電力極大化,是淨零起始的動力;但綠電難以全面應用於工業或交通,氫可扮演中介,從再生能源轉化為綠氫,延伸綠電價值,進而替代化石燃料。而完整的氫能生態系必須由「需求端」、「供應端」和「基礎建設」三者平衡發展,然目前全球因把氫氣當作新戰略物資,將資源集中投資在氫氣供應端,需求應用與基礎建設配套不足,反而造成氫能社會發展緩速化。因此應先求氫氣應用技術的可行性、藉此增加氫氣需求,再求氫氣來源的綠化,才可加速氫能時代的進程。

臺灣供應以灰氫為主 需求以減碳為目標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能源策略長林志勳也指出,目前臺灣的氫氣供給,以灰氫為主,料源主要依靠甲醇、甲烷重組的化石能源,少部分回收工業副產氫,長期以自產或進口綠氫為目標。目前基礎設施端最缺乏,尚無地下氫氣運輸管路及大型定置型液態儲槽,進口氫多以高壓槽車運送。

在需求應用端,臺灣以「減碳」為主要目標,包含三大面向:在發電低碳化上,預計在2030年前導入混燒發電技術,接著擴大混燒,以2050年氫能發電占比9至12%為目標;在工業低碳化上,2030年以半導體等低碳化製程為優先,之後評估布局鋼鐵、石化業等氫氣製程;在運輸低碳化上,以中大型氫能交通載具如貨運物流,和利基型小型交通載具如計程車為主。最終目標至2050年氫能累計裝置量達7.3至9.5GW,估計年減碳量達1,750萬噸。

氫能發展戰略 日本、北美與歐洲最積極

氫作為減碳殺手鐧,已是全球共識,愈來愈多國家根據自身優勢,提出氫能發展戰略計畫,其中以日本、北美與歐洲域最為積極。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組長何佳娟表示,日本是全球僅次於美國與歐盟,第三大投入氫能發展的國家,日本與臺灣地理位置相近,關係友好,是臺灣極佳的合作對象;而日本也將國際合作視為重要環節之一,期望以國際市場擴大經濟規模,未來可藉臺日雙方建立合作框架,引進日本技術或設備實證,加速臺灣氫能發展。

何佳娟建議,臺灣可以既有能量建立產業鏈合作,如燃料電池在臺灣已有基礎,可用成本管理優勢,尋求與日本合作機會,共同開拓海外市場。此外,環繞著氫氣產輸儲用的相關產業,如複材或天然氣產業鏈,可藉此轉進氫氣鋼瓶、流量計等周邊設備產業,建立相關能量。

立基美、歐氫能經濟 擴大臺灣落地應用

美國和加拿大也大力投資氫能發展,是臺灣另一個國際合作機會。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副總監石育賢指出,加拿大為全球最大產氫設備供應國,也是氫燃料電池領導者,近年積極布局低碳氫產能,已公布的投資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美國為發展氫能生態圈,也選定七大氫樞紐中心投資70億美元,推動氫製造並創造就業機會。

目前臺灣燃料電池上下游產業鏈,已與美、加燃料電池建立合作與夥伴關係,石育賢建議,臺灣可與美、加搭建產學研交流平台,共同參與氫能產輸儲用的創新技術與國際標準規範,擴大國際參與,讓技術在臺灣落地之餘,也創造市場切入點。

身為淨零領先群的歐盟,布局氫能更是不遺餘力。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組長周瑞貞指出,歐盟為掌握氫能與淨零技術的話語權,以內部法規外部化方式,推廣氫能標準,同時強化與天然資源豐富國家之間的貿易關係與多元進口避險,透過掌握標準制定與資源合作,布局全球。

根據工研院歐洲區域研究團隊的觀察,現在歐洲以潔淨氫能夥伴以及打造氫能產業示範中心的「氫谷計畫」(Hydrogen Valley),廣納全球夥伴參與。由於歐洲政策目標透明且穩定性高,臺灣產研宜掌握氫能設備材料、零組件等議題,及早布局氫能商機。

全球氫產能現今仍以灰氫為主力,隨著國際碳捕捉(CCS)技術逐漸實用化,藍氫的供應快速增加,電解產氫技術也朝低成本、高效率發展。(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全球氫產能現今仍以灰氫為主力,隨著國際碳捕捉(CCS)技術逐漸實用化,藍氫的供應快速增加,電解產氫技術也朝低成本、高效率發展。(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延伸閱讀

中國供俄武裝無人機?港媒:歐盟握證據 考慮制裁

彭啟明:COP29啟動三大能源倡議 籲全球支持

南華早報:中國疑供俄羅斯武裝無人機 歐盟考慮制裁

環境部:COP29能源議題 未將核能列入倡議

相關新聞

Touch Taiwan 2025科技新趨勢

顯示器產業年度盛會Touch Taiwan 2025日前盛大登場,聚焦前瞻顯示與跨域應用。今年的「創新技術館」專區結合企業與研發能量,展出多項關鍵技術亮點,橫跨半導體封裝、Micro LED顯示、智慧車用、5G通訊與人機互動,全面展現臺灣在高階技術與智慧應用的創新實力。

專欄/LOT助攻臺灣產業 共同防禦NPE威脅

近年來,包括大量「專利蟑螂」在內的不實施專利實體(NPE)訴訟數量激增,對於以研發為導向的臺灣科技產業而言,NPE猶如無聲的風暴,時時威脅企業生存。工研院法務長王鵬瑜從產業與法務雙重視角出發,剖析NPE問題本質,倡議臺灣亟需共組LOT聯盟,凝聚產業公約數,共築智慧財產防護網。

智慧醫療新紀元 工研院攜手醫療體系打造臨床試驗綠色通道

從實驗設計、申請審查到臨床數據驗證,創新醫材的臨床試驗需克服層層關卡。面對全球數位醫療市場的高速成長,工研院攜手北、中、南四大頂尖醫療體系,共同啟動「臨床試驗綠色通道」,優化流程、提升效率,為新創醫材打造從研發到臨床的快速通路,助力臺灣在智慧健康產業的國際競爭中掌握先機。

邁向數位淨零雙轉型 TIMTOS 2025大秀臺灣工具機研發實力

工具機產業是製造業的基石,其技術發展關乎全球製造競爭力。「2025台北國際工具機展」(TIMTOS)吸引超過千家企業,展現臺灣技術實力。工研院在此次展會中發表21項高階工具機關鍵技術,涵蓋H型鋼構雷射銲接、AI高精度五軸工具機、超高速力感測器等創新技術,並陸續導入國內工具機廠商,為臺灣產業注入新量能。

臺美交流布局全球通訊商機 MWC臺灣館首秀高軌衛星通訊

世界局勢瞬息萬變,通訊韌性是國家應變關鍵。工研院今年攜手中華電信與臺灣企業共同參與世界行動通訊大會,展示「5G開放式架構NTN基站系統」、「5G/6G先期專網智慧解決方案」等先進技術;並與美國開放架構政策聯盟進行策略夥伴交流,展現臺灣實力之餘,更深化國際合作,為產業打開全球通訊市場。

從開放架構到智慧應用 MWC 2025看見電信業新風貌

年度通訊盛事「MWC 2025」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登場,聚焦5G-A技術演進、衛星與地面網路整合,以及AI在電信管理與服務創新中的關鍵角色。工研院團隊親赴現場,直擊全球電信產業最新趨勢,帶回第一手情報,全面解析業界如何以開放架構與智慧技術迎戰變局、創造新商機。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