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癌醫分院院長楊志新 追求醫學創新、領航癌醫新時代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505期
文/鍾碧芳 攝影/許宏偉
2022年8月6日,於維也納舉行的2022年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 2022 WCLC World Conference on Lung Cancer)開幕典禮上,臺大醫院癌醫分院院長楊志新榮獲Paul A.Bunn Jr. Scientific Award殊榮,並由Paul A.Bunn Jr.教授手中接獲獎章,該獎表彰終身投入肺癌研究有重要科學貢獻的科學家。
楊志新是全球第18位獲得該項殊榮的醫師學者,也是台灣的第一人;不僅見證台灣在癌症治療上的努力,也顯示其超過30年的從醫之路,為肺癌精準化醫療所做出的貢獻。
從挑戰自我到投身醫界
回顧自己的從醫之路,楊志新坦言,在那個年代,男生多半都以工科或醫科為目標,而他會選擇念醫學院,有大部分原因是對數理有興趣;然另一方面也有受到當時高難度考試的挑戰性所吸引。「當時覺得考上醫學系是一種挑戰,我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他笑著說,雖然家族裡並沒有人有醫師背景,但自己在童年時,曾遇到家人經歷住院、長期發燒卻無法診斷的經驗,因此對醫病關係產生興趣,而決定投入醫界。
起初,楊志新選擇走內科,後來一路專攻腫瘤內科,這在當時仍是相對新興的領域,不僅國內沒有次專科,就連歐美日等國也都很少見;而癌症治療也是過去30年間才迅速發展的醫學。
他回憶,美國在1970年代推動《國家癌症法》(National Cancer Act),將癌症治療視為國家重點政策之一,並設立許多癌症中心,發展專業的腫瘤治療體系。
台灣則是在1986年左右,由吳成文院士及彭汪嘉康院士共同籌組癌病臨床研究中心於臺大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與三軍總醫院內,培訓內科腫瘤學、外科腫瘤學及婦科腫瘤學等專科醫師與放射腫瘤科專科醫師,此後台灣的腫瘤醫學才漸漸進入穩定成長與發展。
治療推陳出新,從引進新藥到推動臨床試驗
「我對研究血液病很有興趣,因此選擇血液科。」楊志新回憶,當時擔任臺大血液科住院醫師第4年時,雖然對臨床診斷技術已經很純熟,但無奈在面對瀕危的血癌病患時,仍然對於無藥可用而感覺無能為力。
「其實當年的血癌並不是沒藥可醫,而是台灣沒有引進。」他感嘆那時國內治療癌症的環境尚未成熟,對於新藥物的引進態度也較為被動,「所以即使知道國外有新藥可用,也只能眼巴巴看著病人接連離世,那是醫師最大的痛。」當時美國癌症研究已很蓬勃、治療體系也遠比台灣完善,在多名教授建議下,楊志新前往美國華盛頓的「國家癌症研究中心」(NCI)學習,也啟發了回國後的研究方向。
在美期間,他不僅接受了專業腫瘤治療的臨床訓練,也花了很多時間研究了解新藥物的「法規科學」(Regulatory science),學習如何發展新藥、證實其有效性與安全性,以及如何進入人體到上市的整個過程。當時,他受邀加入成為NCI的腫瘤次專科培訓醫師,每周必須幫40、50位主治醫師看護病人,累積了相當的經驗,且對美國的醫療狀況相當清楚。
「其實在台灣,醫師要看的病人數遠比美國來得多。」他相信台灣醫療也具有一定品質,要接軌國際並不困難,於是回國後思考如何引進美國的優點來補強國內不足的部分。
有了大量臨床研究的實務經驗,以及美國法規科學的專業訓練,1995年學成歸國後,楊志新加入甫成立2年的臺大腫瘤醫學部,為日後台灣臨床試驗制度化奠定基礎。
在1995年以前,國內要取得(進口)一款新藥,必須要重新申請臨床試驗,「但這很浪費時間與人力,因為如果日本已經做過臨床試驗,我們又何必要再做一次?」楊志新說,當時全球已經有一個指引規範,雖然台灣尚未加入該組織,但已經深入研究所有的條文準則,「我們算是很早進入該領域的,知道如何操作新藥上市的流程;尤其對我個人來說,也是很幸運,能搭上這班列車、一起成長。」他謙虛地說。
多年來,楊志新串連了許多亞洲學者共同投入大型臨床試驗,將標靶治療確立為EGFR突變肺癌患者的一線治療方式;也領導執行臨床主流肺癌標靶藥物「艾瑞莎」、「妥復克」、「泰瑞莎」跨國大型臨床試驗,徹底改變末期癌症的治療模式。
從乳癌轉入肺癌領域
實際上,楊志新剛開始在腫瘤領域研究的是乳癌,而過去肺癌治療則是較冷門的領域,因為病人的預後極差,幾乎沒有很有效的治療方式。另一方面,臺大腫瘤醫學部成立之際,各治療領域的人手遠遠不足,於是他在學長及部主任的建議下,轉向專心研究肺癌治療。
近20年來,肺癌治療歷經重大突破,從最初的化學治療,到2000年後的標靶治療出現後,雖然初期有顯著成效,但很快就出現抗藥性。到了2015年後,免疫治療的出現,帶來了全新的治療效果,使肺癌病人的存活率大幅提升。
「以前我們只能用化學治療,效果有限,但現在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的發展,讓肺癌治療進步許多,有些病人甚至能因此痊癒並恢復正常生活。」他強調,在肺癌治療的貢獻上,新藥物的研發有很大的幫助,不過即使已經取得長足進步,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如今,肺癌治療的新藥種類相當多元,「台灣在所有新藥研發中,至少在一半以上都有顯著的貢獻。甚至有幾種新藥是主導整個藥物開發的流程,這是很值得驕傲的。」但他也指出,即便醫療技術進步,醫療體系仍需面對許多挑戰,例如健保資源有限、癌症治療費用高昂等問題。
他認為台灣應加強醫療投資,避免醫療價格過低而影響資源分配不均。「醫療不該是廉價的,而應該是值得投資的。這樣我們才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及全球資源,並持續推動醫學的進步。」
臺大癌症醫院的任務與使命
「台灣不缺醫學中心,但缺乏專門治療癌症的醫院。」楊志新直言,癌醫中心醫院的成立,就是為了填補這個缺口,目標是要提供病人從診斷到安寧照護的每個階段,都有完整的治療環境,他感謝郭台銘先生提供臺大具規模且完整的硬體建築,以及各界善心人士所捐贈高端的醫療器材,讓病患來到醫院可以得到最完整的照護,而不需要四處奔波找尋專科醫師。
目前癌醫中心的門診區域設計,是讓與癌症相關的科別如內科、外科、放射腫瘤科、影像醫學科等醫師都在同一個區域,方便多專科醫師能共同為病人診斷並做治療決策,「病人可以在短時間內看到最多的醫生、當天就能諮詢所有需要的專科醫師,並整合討論,獲得最佳治療決策。」
而除了生理治療外,癌醫中心還設有資源中心,讓病人或陪病家屬無論何時,都能在此找到得以相互傾訴的病友、志工或醫護人員,也可找到與疾病相關的書籍。
此外,他認為,癌症的預防與早期篩檢也至關重要,已規劃完善的健康管理中心,誓言要讓大多癌症能夠早期發現,提高治癒率。
「照顧員工和照顧病人一樣重要。」楊志新強調,癌醫中心人性化及優美的工作環境,讓員工在工作領域上能感受到舒適度,「只有員工感到舒適,病人才會開心。」透過不斷提升癌症治療品質,以及讓醫護人員、病患對癌症觀念的改變,才能讓社會免於陷入對癌症的迷思,不再將癌症視為可怕的事情。
培育新生代人才,醫學教育的新使命
提及國內的醫學教育,楊志新認為,過去台灣的醫學教育曾以知識灌輸為主,臨床學習則採取師徒制,「這種模式未必能發掘每位學生的潛力,導致部分醫學生畢業後才發現自己不適合臨床工作。」他說,如今醫學教育已大幅改變,除了要重視個體特質,還要及早讓學生接觸臨床環境,包括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就要學習醫學倫理與臨床醫療情境,以協助他們明確自身的職涯方向。「現在的醫學教育不再是填鴨式教學,而是更強調學生的個別發展,讓學生從早期就理解自己的適性。」
此外,畢業後的兩年畢業後訓練(PGY)制度,也讓醫學生有機會確認自己是否適合第一線臨床工作,或是更適合病理、影像醫學或研究領域。這樣的分流制度,都有助於提升醫療人員的專業發展與醫療品質。
他建議對醫學有興趣的學子,要及早確立志向,而社會觀念也需要改變,提供願意投入疾病治療的醫療人員更多資源,讓他們能安心工作,不要過度加班才能做得長久,更強調要改變廉價醫療的觀念,將我們提供的高品質醫療宣傳為世界最廉價,是自貶身價,只會讓國際的同儕看不起。「不能期待用麥當勞的價格吃到牛排。」
找到興趣,平衡工作與生活
身兼院長、臨床、研究與教學各職,楊志新日常工作相當繁重,仍必須兼顧到自身健康,他努力保持均衡飲食、避免不良習慣,不抽菸、不喝酒;並透過音樂、閱讀與旅行來紓解壓力。
「很多人問我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我的答案是找到自己的興趣,像我就喜歡音樂,聽一場音樂會、看場話劇,是一種放鬆方式。」他笑著說,家人的支持也很重要,和樂的家庭氣氛,能讓工作更為愉快。
楊志新期許,在他的引領下,年輕醫師能更勇於挑戰,並在醫療領域找到自己的熱情;雖然癌症治療充滿挑戰,但醫學的進步令人振奮,未來仍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探索。「我相信,只要持續努力,未來癌症治療會越來越進步、武器也更多元,病人也能獲得更好的照護。」他堅定地說。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