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總統盼2030年帶動民間綠色投籌融資 至少5兆元
賴總統23日召開國家氣候變遷委員會,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會議後,賴總統提出八點裁示三點結論,此外也希望能透過減碳旗艦計劃,由政府部門持續投入淨零預算,預計到2030年突破1兆元;並且,到2030年,帶動民間綠色投籌融資,至少達到5兆元。
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會後轉述賴總統裁示,首先要先感謝副召集人鄭麗君帶領行政團隊,完成減碳新目標及「台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並向卓榮泰院長報告。也要感謝廖俊智院長、童子賢董事長兩位副召集人,以及各位委員,在目標設定和計畫研議過程中,提供寶貴建言。
賴總統也在聽完報告後做出八點裁示,第一,23日提出的2032年及2035年減碳目標,後續將強化社會溝通機制,廣徵各界意見後,報請行政院核定後,接軌國際提出台灣NDC 3.0。我要請行政部門參考23日委員意見,完善計畫內容,並通力合作,展現堅實執行力,務必如質如期達成設定目標;第二,為了確實推進減碳進程,行政部門提供完整行動方案,以供檢視。行政部門後續也要強化績效管考機制,訂定重要里程碑,每半年將執行成果提報本委員會,一切透明,也秉持誠信,以利滾動檢討政策成效,逐步達成減碳目標。每一個委員都是第三方,公正、認證的代表,也提供社會來認證。
第三,能源是減碳的核心,我們要繼續加速各項再生能源的發展,並進行綠電發展的程序改革,進一步地透明、簡化,擴大中央和地方協力合作,以提供效率。要繼續優化電網基礎建設,並推動儲能技術的普及,確保能源供應穩定與高效,要有範圍、期程,並在各產業、國營事業,導入綠色製程和低碳工藝,也支持更多中小企業參與綠色供應鏈。
第四,製造部門,要繼續推動大企業領頭低碳轉型,以大帶小,依產業特性最大化導入成熟技術,布局研發前瞻技術,來減少碳費支出,建構綠色供應鏈。我也特別要求,繼續提升ESCO量能,協助產業落實節能,落實產業數位及淨零的雙軸轉型。
第五,住商的節能減碳對全民生活品質提升,具有直接影響,我們應該在既有綠建築政策的基礎上,加速推動建築物能效標準,透過淨零或近零建築,來帶動智慧建材、節能設備產業的發展。
第六,運輸部門的低碳轉型,已經成為全球趨勢,我們要繼續加速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的進度,並加大建立基礎設施充電樁,以及發展永續航空燃料。另外,海運也應該要考量進去。
第七,農業是台灣百工百業的起家厝,也是維護台灣經濟安全重要的根本。因此我們需要更多技術創新,打造低碳永續農業,提升農業生態韌性。我也要強調,在轉型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公私協力,以及公正轉型,讓農民也能夠從淨零轉型中獲利。
第八,在淨零轉型的路上,循環經濟巨大的潛力不容忽視,因此,我們要加速資源循環技術的發展,並加大社會的認知,以及公眾的參與淨零永續綠生活。
賴總統也提到,第二次會議的列管事項,相關部會已經積極規劃推動,並在行政院的協調、分工、整合下,推動落實多項跨部會、跨領域、跨主題的行動方案。後續請行政院和相關部會,持續推動及追蹤管考,並適時向國人報告成果。
此外,針對23日會議賴總統也提出,2050淨零轉型是台灣的目標,再次感謝各位的努力和付出,也謝謝行政院及相關部會,透過對接「永續會淨零專案小組」,以及跨部會的研商協調,讓我們的氣候行動,有了新的進展。過去,在前總統蔡英文淨零12項關鍵戰略之上,我們提出了減碳旗艦計畫,並導入六大創新機制。我們也規劃,由政府部門持續投入淨零預算,預計到2030年突破1兆元;並且,到2030年,帶動民間綠色投籌融資,至少達到5兆元。
賴總統說,提出了2032年及2035年的減碳目標,這不僅僅是台灣邁向淨零排放的重要節點,更是向世界展示承諾與責任的關鍵機會,接下來,我們必須以積極的行動來落實。在會議的最後,也做出三點結論:
第一,我要請三位副召集人,持續進行每個月的分組討論,讓委員們與政府機關,有更多機會來交流討論,也能夠針對本委員會的七大主軸,提出中長程的政策方向建議。
第二,23日提出新的減碳新目標,只是一個開始,後續要請行政團隊加強社會溝通,進一步凝聚共識。
第三,我們有目標,也要多溝通,更重要的,是展現執行力!我要請行政團隊務實檢視各項工作可能出現的困難,尋求解決之道,並且滾動修正精進策略。然後,落實、落實、再落實!
賴總統提到,今年2月7日,環境部將舉行,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公聽會,我要請行政團隊,擴大與社會的對話,讓公民社會全面且有效地參與溝通,也讓氣候行動,能夠邁向更積極的下一階段。上次會議,我提出「誠實面對問題、務實提出對策、踏實解決問題」,未來,我們要秉持這個原則繼續努力,確保2030年、2032年、以及2035年的減碳目標,能夠如期實現。實現淨零碳排,是一場漫長的旅程,唯有團結一致,才能克服挑戰。我們一起繼續努力,讓台灣成為全球氣候行動的模範,為世界帶來更多的貢獻。謝謝大家。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