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 ESG高峰會台中登場 核心主題:淨零永續創新治理

「2025 AI x ESG永續高峰會」12日在台中永豐棧酒店登場,現場聚集學者專家及企業菁英,共同研討淨零碳排及ESG永續的因應之道,尤其,面對淨零碳排及碳關稅挑戰,AI x ESG永續高峰會專家紛紛提出解方。
台旺國際開發董事長張淯說,AI × ESG成為永續轉型新引擎,幫助企業在碳盤查、透明化和供應鏈減碳策略上更為精準。路廣大永續顧問中心副總王智媛說,面對碳稅大戰開始,積極做好碳盤查,透過碳足跡資料,經由資策會走向聯合國,為台灣企業找出路。
「2025 AI x ESG永續高峰會」由台旺國際開發主辦,結合台灣尤努斯基金會、路廣大永續顧問中心、富士略企業智庫、知知-賀聖數位文化、雀客國際酒店集團、青澤永續顧問中心、保挺永續顧問中心、長河永續顧問中心與台旺永續顧問中心等單位。
活動還獲得統欣生技等單位贊助,並攜手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策會)PACT永續供應鏈聯盟共同舉辦。
「AI x ESG永續高峰會」核心主題為「淨零永續・創新治理」,活動主持人獨家報導發言人陳霆、獨家報導表演藝術總監陳潔瑩,他們專業又活潑的主持,讓活動現場充滿知性與感性的量能,經由他們一一介紹,現場企業菁英對於碳盤查的需求及理念,輕鬆就能了解並跟上時代的節奏。
張淯開幕致詞時指出,面對淨零碳排和碳關稅挑戰,AI × ESG成為永續轉型新引擎,幫助企業在碳盤查、透明化和供應鏈減碳策略上更為精準。這次高峰會圍繞三大主軸,包括AI × 永續發展、跨界合作 × 國際接軌及產官學對話 × 政策解析,更展示包括資策會減碳雲數位工具、創新AI碳盤查系統等。
張淯指出,未來啟動三項行動計畫,有永續行動報導與ESG評選、ESG產業共學平台、AI碳盤查媒合平台。ESG不僅是趨勢,更是企業在不確定世界中建立確定價值的方式,讓大家攜手以科技賦能ESG,實現永續的核心競爭力。
王智媛說,2023國外客戶就提出警告,碳稅大戰開始,要做好準備,若供應鏈不能提供報告書,就會停掉台灣供應鏈,這場碳稅大戰,除了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在做,英國、紐西蘭、加拿大在做,中國也在做CBAM版本。
當碳稅高於關稅,各國開始準備碳稅,如何盤查是關鍵,透過分辨式AI進行ISO認證與GHG Protocol,SGS再做認證,現在他們透過碳足跡資料,經由資策會走向聯合國,為台灣企業找出路,一起做碳盤查。
中華民國驗證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IPC世界人員驗證總會理事黃建岡博士指出,在政府邀請下,成立驗證公司集合單位,跟國際接軌。ESG複雜且多元化,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主管,政府也宣布,8月30日開始,上櫃公司把永續報告書揭露出來,若有缺失就改善措施,若做好得就表揚,而永續定義,就是大家取得資源,不能剝奪後代子孫權利。
高峰會課程內容非常豐富,與會代表包括黃建岡博士、台中市政府參議ESG永續部門陳志銘教授、台灣道法總會總會長林春文教授,以及路廣大永續發展中心團圈的各產業人士,在現場設攤解說碳盤查的AI實際運作系統及實地盤查狀況,相當熱鬧。
課程由12位講師專家分享見解與經驗,包括台灣尤努斯基金會董事長蔡慧玲、華苓科技董事長梁賓先、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張瑞雄、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趙嶸、倍力資訊副總張振家、資策會博士王詠令。
以及路廣大永續顧問中心副總經理王智媛、富士略企業智庫資深顧問謝逸騰、WSP集團台灣區策略長黃逸華、工研院李志杰博士、先進材創辦人徐惇穎、洰晟永續科技總經理馮亦澤等人。
對於高峰會成功舉辦,背後推手台旺國際開發總經理陳紀豪說,高峰會聚焦於AI科技如何助力企業邁向永續治理,並整合碳盤查、供應鏈減碳及國際合規等議題。會中獲得各界企業及人士的協助及支持,讓活動相當順利,相當不容易,也更感佩這些綠領人才的奮鬥精神。
王智媛指出,結合熱愛地球企業主,成立「碳零團結圈」,帶動中小企業應戰淨零碳排,碳盤查系統能夠徹底解決中小企業「缺人才」、「缺技術」、「缺資源」的「三缺」問題。
有關當前的國際情勢挑戰,王智媛說,「不要浪費一場美好的危機」,現在國際就是在一個衝突點上,「沒有美國、我們依然擁有這個世界」,她說避開美國就能安定人心,做好國際趨勢碳盤查本業,結合資策會,用碳足跡跟聯合國連結、國際接軌。
張淯也說,ESG不只是順應趨勢,更是企業在不確定世界中建立「確定價值」的方式。讓大家攜手以科技賦能ESG,讓永續不只是願景,而是企業最堅實的核心競爭力。他強調從今天這場高峰會出發,大家共同啟動一場跨世代的行動轉型,朝向「三零世界計畫」-零貧窮、零失業、零碳排邁進。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