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主權基金找財源 專家提2因素「不宜用外匯存底」
截至今年四月底台灣外匯存底達五八二八億美元,外界常有「我國外匯存底如此豐厚,為何不好好拿出來運用投資」的說法,金融圈高層解釋,台灣與新加坡等國情況不同,原因有二,一是台灣並非IMF(國際貨幣基金)會員國、一旦發生危機無法獲得國際奧援,二是外資持有台股等台幣資產,約當外匯存底比重超過百分之百。
金融圈高層解釋,台灣並非IMF會員國,一旦國際發生金融危機,台灣無法像其他國家獲得來自國際組織的流動性奧援;另外,截止今年四月底,外資持有台股等台幣資產合計七二一九億美元,約當外匯存底的百分之一二四。假設出現罕見情況,外資賣光所有台灣資產並大舉匯出,台灣外匯存底將大舉蒸發,這也是為什麼央行一直堅持,不能將過多外匯存底挪作他用主因。
金融圈高層說,對新加坡政府而言,外匯存底占GDP的七成較為合宜,新加坡GDP約五千億美元,假設外匯存底超過四千億美元,政府就認為有點過多,會把其中三、五百億美元透過換匯方式,「有償」交給新加坡主權基金GIC運用。不過,這七成比重僅供參考,台灣與新加坡情況仍有不同,央行先前數度提及,我國不是IMF會員國,維持充裕外匯存底,可因應資金大量進出的衝擊。
央行強調,我國能安然度過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歷經二○二○年新冠肺炎疫情、二○二二年全球地緣政治風險與金融市場動盪,經濟金融仍相對穩定,充裕的外匯存底扮演重要角色。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