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被質疑圖利、公私不分 郭智輝:指控請提出證據

前特派漫談/美國總統的挑戰者 揭白宮隨行記者團面紗

印度「辛杜爾行動」復仇!砲轟巴基斯坦已19死,兩大核武國衝突升溫?

金融三業前3月稅前獲利年減逾8% 證券業減幅最劇

金管會公布2025年前3月金融三業稅前淨利為新台幣2706.16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約8.72%;其中以證券業減幅最多。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曾學仁攝影
金管會公布2025年前3月金融三業稅前淨利為新台幣2706.16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約8.72%;其中以證券業減幅最多。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曾學仁攝影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釀3月資本市場動盪,金管會公布2025年前3月金融三業稅前淨利為新台幣2706.16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約8.72%;其中以證券業減幅最多,前3月稅前淨利為166.46億元、年減達42.28%,自營、經紀與承銷3大業務全面走跌。

金管會公布,今年前3月金融三業稅前淨利為2706.16億元,相比2024年同期的2964.58億元、年減258.42億元或8.72%。

細看金融三業表現,銀行業涵蓋本國銀行、在台外銀、在台陸銀、信合社、票券金融公司及儲匯,銀行業整體今年前3月稅前淨利為1519.4億元、創歷年同期次高,但與2024年同期相比減少28.8億元、年減1.9%。

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王允中說明,儲匯前3月稅前虧損49.1億元,較去年同期大減60.3億元,主因是股票評價損失增加、兌換淨收益減少。

本國銀行前3月稅前賺1446.2億元,較2024年同期增加21.3億元、年增1.5%。王允中指出,主因為利息與手續費淨收益增加、呆帳費用減少;而陸銀前3月稅前賺13.5億元、年減13.4%,則是因為利息淨收益減少。

壽險業2025年前3月稅前盈餘為849億元,年減11.6%,金管會保險局主秘古坤榮分析,壽險業稅前損益年減的原因是業務承保利益增加100億元,但財務投資利益減少171億元和業務費用增加36億元所致。

產險業因財務投資利益減少9億元,今年前3月稅前淨利為82億元、年減11.8%。整體保險業前3月稅前賺931億元、年減122億元或11.6%。

2025年前3月證券、期貨及投信業合計稅前淨利為255.76億元,較2024年同期稅前淨利363.38億元,減少107.62億元,減幅高達29.62%。

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黃厚銘說明,主要是證券商獲利減少,證券商前3月稅前淨利為166.46億元,年減42.28%,其中以自營業務衰退最多,經紀與承銷業務也同步衰退。

黃厚銘補充,證券商業務收入部分,經紀業務2025年前3月為279.55億元,與2024年同期的313.56億元相比減少34.01億元、年減10.85%;前3月自營業務收入為42.63億元,較去年同期大減93.38億元、年減68.66%;前3月承銷業務收入為17.7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2.03%。

不過,期貨商2025年前3月稅前淨利為22.68億元、年增16.37%,黃厚銘分析,主要是期貨商自營操作績效好;投信業今年前3月稅前淨利則為66.62億元、年增20%,主要受惠資產管理規模持續上升。

壽險業 證券商 金管會

延伸閱讀

海外曝險攀高 國銀備戰 金管會已要求三大措施

收益轉負!美關稅衝擊股市重挫 勞動基金3月單月虧損1716億

壽險業對美債抗震性?金管會:壽險業持有5750億美國政府公債

金管會報捷 金融資產規模近34兆、高雄搶地、ETF 搶推

相關新聞

設立國家主權基金 央行總裁楊金龍有五大主張

中央銀行明日將赴立法院財委會備詢,進行與設置主權基金相關的專案報告。央行總裁楊金龍在報告中指出,對於政府成立主權基金持正...

台幣匯價暴衝 金融3業首季獲利成長轉衰退 4、5月更嚴峻

台幣匯價暴衝,不僅出口為主的科技產業受衝擊,壽險產業更淪為「重災區」。

金融三業前3月稅前獲利年減逾8% 證券業減幅最劇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釀3月資本市場動盪,金管會公布2025年前3月金融三業稅前淨利為新台幣2706.16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

關稅戰影響…金控第一季吃癟 敗在國內投資

川普關稅戰重擊全球股債市,讓今年第一季金控集團投資吃癟。金管會統計至三月底,金控集團國內外投資帳上虧損六十六點八億元,終...

紙本 OUT!集保 eNotice 突破百萬 投資人搶搭數位浪潮

「我已經加入集保eNotice平台,以後所有股票的除權息發放通知都會收到eMail嗎?」隨著股東會後除權息旺季即將到來,...

第一金證券董座挖業界好手助陣 4月順利躲過股災

2024年台灣股市表現亮眼,第一金證券也繳出EPS 1.82元的歷史次高佳績,第一金證券董事長陳致全對於獲利動能表示,2...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