緯創、仁寶、友達為首!GOLF 攜百家企業 送645免費課程

代工大廠緯創(3231)2日攜手友達(2409)、仁寶(2324)等企業夥伴,以GOLF學用接軌聯盟的身分宣布,聯手超過100家企業與學校,提供645堂免費線上課程,讓Z世代選自己想學的知識,使得學習不再只有一條路,透過短時高效的學習單元,到深度進階的專業課程,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需求自由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
根據澳洲趨勢研究中心 McCrindle Research 報告,Z 世代已占全球勞動力 27%,正快速成為職場主力。對企業而言,能否讀懂這一世代的價值觀與學習特性,將直接左右未來的人才競爭力。數位浪潮下,Z 世代展現出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學習模式,全球線上課程平台 Udemy 調查顯示,高達 94% 的 Z 世代每周至少投入一小時進行學習,其中近半數(44%)偏好透過線上課程精進技能,其次是參與實務專案。這一世代不僅習慣持續且具情境的學習方式,更主動尋求知識,打破了外界對他們「只刷短影音」的刻板印象。
隨著 Z 世代快速躍升為職場新勢力,企業的人才發展策略勢必迎來轉型。近期《經理人》專題〈Z世代崛起!〉系列報導中,針對 Z 世代的學習特性展開深入調查,採訪到 GOLF 學用接軌聯盟理事長、新加坡商鈦坦科技總經理李境展,與 GOLF 學用接軌聯盟資訊平台服務處主委、緯育 TibaMe 副總經理黃永鑫。他們強調,與過往的世代相比,Z 世代更重視自主性,因此企業唯有掌握 Z 世代對靈活學習的高度需求,設計貼近情境的多元學習場景,才能真正接軌這股新興勢力,搶占未來人才競爭的有利位置。
輕量化學習模式,靈活掌握新技能
由友達、仁寶、緯創三大企業領軍成立的 GOLF 學用接軌聯盟,其提供給學生會員的免費線上課程平台正是基於這樣的學習趨勢,打造靈活且多樣化的學習資源,黃永鑫點出,Z 世代的學習模式已經不同於過往的線性學習模式。「以前的學習方式是先從基本入門,再按部就班進入初階、進階和高階。新世代則是傾向『不用每一個步驟都規定好,只要提供大脈絡方向,接下來學 ABCD 哪一個,他們會自己去選擇』。就好像拿到一張地圖,抵達目的地有各種走法。」
產學合作深化學習,提供即戰力培訓
為了讓學生能夠運用零碎時間學習,GOLF 學用接軌聯盟設計了一系列輕量化的課程,提供短至 10 分鐘的入門課程,涵蓋求職面試、職能探索、科技創新等領域。例如,力成(6239)、104 職涯學院、緯育 TibaMe、友達光電等企業提供的求職面試與職能探索相關課程,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履歷撰寫、面試技巧以及產業趨勢,讓求職過程更加順利。
緊抓 Z 世代的學習特性之一,勇於跨域、不受限於本科專業,特別偏好探索科技、數位等實務應用領域,聯盟特別整合產業資源,邀集友達光電、致理科技大學、緯育 TibaMe、緯創資通、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及台積電(2330)等企業,推出人工智慧與數位轉型相關課程,讓學生能夠跨出原有領域,接觸最新智慧科技應用。
此外,在工業工程與管理領域,GOLF 學用接軌聯盟與 Just College 紫軾書院教育基金會合作,設計一系列結合策略定義產業新價值,完整呈現產官學界專家智慧,讓學生跨界學習無縫接軌企業經營模式。
串聯產學資源,助攻國際生留臺就業力
為強化國際生對臺灣產業環境與就業機會的認識,GOLF 學用接軌聯盟積極參與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推動的《大專校院國際生留臺就業輔導專業化試辦計畫》。聯盟內校企成員主動提供業師課程與企業參訪資源,包含新加坡商鈦坦科技、緯創資通、微星(2377)、力成科技、104 人力銀行、東元(1504)、遠傳(4904)、研揚(6579)、凱衛(5201)、瑞嘉軟體、中央大學、大同大學,聚焦高科技產業趨勢與職涯發展,從產業解析到職場實務,協助國際生累積留臺就業實力,深化產學接軌。
透過實務導向的企業講座與企業參訪,課程不僅讓國際生直接接觸產業脈動,更深化與企業的人才對接機會,展現GOLF學用接軌聯盟積極促進產學跨國合作的具體行動。
產業聯盟攜手育才,打造新時代學習生態
除了課程資源,GOLF聯盟更進一步提供企業實習機會,目前提供超過 700個實習職缺,涵蓋科技、製造、行銷等產業,讓學生能夠提前進入職場,累積實務經驗。理事長李境展表示,GOLF學用接軌聯盟持續號召不同產業的企業共同投入資源,提供學生更多元的學習選擇。這樣的學習模式不僅符合Z世代對自主學習的期待,也幫助企業培養具備實戰經驗的人才。透過輕量化、彈性且階段性的學習設計,讓學習變得更貼近產業需求,同時也為學生打開更多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