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追蹤/美推BEAD計畫 網通業吃補

2024年12月中,美國425億美元的寬頻公平存取和部署計畫(BEAD)的要求資金接受者部署光纖寬頻或其他「可靠」技術,2025年1月美國國家電信和資訊局(NTIA)詳細介紹可以使用哪些替代技術與各種限制。
NTIA在公告BEAD替代技術的最終指導時,展示其對技術多樣性和數位公平的承諾。BEAD計畫旨在縮小美國的數位落差,確保偏遠和服務不足地區能獲得可靠的高速網路連接。政策制定過程中,NTIA吸納138個利益相關者的意見,涵蓋支持光纖優先的倡導者及主張採用更技術中立方法的建議者。
NTIA在近期陸續採取措施,以降低LEO提供商參與BEAD計畫的障礙,包括放寬信用證義務、聯邦利息要求以及用戶端設備的義務。這些舉措促進LEO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其能成為光纖部署成本過高地區的關鍵解決方案。LEO技術因其快速部署和不受地理限制的特性,與傳統網路形成互補,有助填補偏遠地區的連接缺口。
最終指導原則也加入WISP作為可提供寬頻涵蓋的業者之一,在可滿足基礎寬頻傳輸要求等規範下,開放更多業者為偏鄉提供服務。總之,NTIA推動BEAD計畫的核心動機在於確保技術多樣性,也就是在光纖無法經濟有效部署的地區,引入替代技術以實現全面覆蓋。此舉也可提升資金利用效率,可根據各地區特性靈活選擇技術方案,避免單一技術導致的不必要支出。
川普政府上任將對LEO帶來更多機會,川普在大選前表示,如果重返白宮,將重新審視所有聯邦政府對SpaceX和Starlink的補貼計畫,外界解讀將加碼政府基建對LEO的投資,這也引發對BEAD計畫中LEO衛星服務部分可能受到的政策影響的討論。因此,川普政府可能加大對衛星寬頻及無線接入技術的支持,特別是在美國偏遠地區的應用。
隨著美國政府開放寬頻技術選項,LEO成為寬頻網路普及的有力競爭技術之一,如Amazon進軍寬頻市場,成為申請聯邦資金的有力競爭者。寬頻軟硬體供應商Calix指出,Amazon此舉令其成為「所有寬頻供應商的敵人」,特別是在BEAD計畫的競爭中更顯威脅。
BEAD計畫旨在為農村地區提供高速網路,Amazon的加入意味傳統網路供應商要面對其他競爭對手的壓力,還要應對科技巨頭挑戰。Amazon的Project Kuiper衛星計畫是其競爭BEAD資金的核心武器。近期Amazon被列入路易斯安那州批准的35家競爭BEAD資金的公司之一,該州是全美第一個獲得NTIA批准完整初步資助提案的州,撥款總額達13億美元。
LEO衛星技術是美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的重要一環,BEAD計畫的實施,將激發美國企業的創新活力。然而,頻譜資源和技術標準的瓶頸若不能解決,將限制美國在此領域的發展,並被其他國家超越。
透過此次更新的BEAD指導方針,將LEO衛星寬頻和5G FWA納入替代技術範疇,進一步擴大相關業者參與空間。雖NTIA仍強調光纖部署的優先性,確保長期穩定和可靠的寬頻服務,隨著Amazon與SpaceX、AT&T、Verizon等供應商共同競爭BEAD資金,美國寬頻市場格局將面臨變革。
從NTIA的說明可以了解,未來BEAD計畫將是一個光纖、固定無線網路接取、與衛星等多技術並存的時代。BEAD的推出,為全球網通產業,尤其是光纖設備供應鏈注入強心針。這項龐大的基建計畫,為台灣網通業提供機會,在光纖線材、光收發器、OLT/ONU設備等領域的元件做足準備,並與美國寬頻服務商建立合作關係。
台灣廠商要關注LEO衛星寬頻的發展趨勢,及早布局相關產品線。另外,LEO衛星寬頻興起也將帶動對地面站、用戶端設備等需求,這也是台廠拓展的新市場。許多台廠在衛星地面設備、關鍵零組件等方面有技術實力。例如在毫米波相控陣列天線、射頻晶片、多工器件等方面具全球競爭力,透過參與BEAD相關LEO產品開發,台廠不僅可拓展業務,還能提升在全球通訊產業的競爭力。(作者是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
MIC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成立於1987年,專執ICT產業各領域的技術、產品、市場及趨勢研究,以「領航亞洲ICT產業情報暨顧問服務」專業智庫自期,扮演「政府智庫」及「產業顧問」角色。 研究範疇涵蓋電腦系統、行動通訊、數據網路、顯示器、多媒體與消費性電子、半導體、環保綠能、太陽光電、企業資訊應用、軟體應用服務、文化創意產業及前瞻研究。並觀察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對台灣、中國大陸、日本及南韓等地區深度研究。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