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線上/面對網路負評 化危機為轉機

想像一下,身為企業領導人的你,為了推動客戶和市場對公司產品服務的認知,努力經營自己的形象口碑,卻因某個事件或言論引發網路負評,影響到公司的生意,簡直是心痛不已。
在網路時代,負評像野火般迅速蔓延,可能在一夜之間顛覆多年辛苦累積的品牌形象。那一刻,辛苦打造的信任瞬間瓦解,一場風暴在不經意間爆發。這樣的瞬間,讓我們不得不正視:在這個資訊爆炸、 AI搜尋崛起的時代,有效的網路聲譽管理(ORM)不僅僅是危機應對,更是一門守護個人品牌的必修課。
當一則負面新聞出現在社群媒體上,它的擴散速度十分快速。這是因為人們遭遇負面經驗時,常會有強烈的衝動去表達不滿。這種情緒驅使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挫折感,尋求認同並緩解自己的憤怒,社群媒體平台的興起加速了負面評論的傳播速度,演算法會將具有爭議性的內容推送給更多用戶,以提升互動率。
有研究提出,負評的傳播速度是正面評價的三倍,不滿的消費者更有可能在社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負面體驗,並獲得更多關注,這可能讓個人品牌主和企業在短時間陷入形象危機。
企業家面對網路負評時,建議在心態上視為是強化個人品牌的契機,而非毀滅性的打擊,《哈佛商業評論》的個人品牌建立策略提供了三個關鍵步驟:
一、定義你的品牌價值,並維持真實性。你的品牌應該清楚傳達希望受眾記住的價值觀和印象,例如「誠信」「創新」「負責任」等。並且不該是與你原本的個性相差甚遠,保持真實性和一致性,在面對輿論危機時,是有效的自助力量。
二、監測你的網路聲譽。運用 Google Alerts(Google快訊)訂閱品牌相關關鍵字,是監控網路聲譽最簡單的方式之一,查看何時、何處出現了有你的內容。進階方式,是運用Brandwatch、Sprout Social、Brand24 等工具,即時追蹤品牌相關的負評與討論,避免小問題演變成公關危機。
三、用對話來化解負評。與其刪除負評,不如公開回應,表達真誠的關心或解決方案,甚至能轉化批評者為擁護者。例如,某科技公司的CEO 在面對產品故障的負評時,親自錄製影片向客戶道歉,並清楚說明補救計畫和下一步執行行動,最終贏回了市場的信任。
在這幾年陪伴企業家客戶建造個人品牌的經驗裡,發現有一點保持品牌韌性的關鍵,很常被忽略但很重要,即適時休息、退一步。適時地停下來審視自己的品牌狀況,反而能讓你走得更遠。
高影響力的品牌不只是被動地回應市場,而是主動地塑造市場對它的認知。企業家應養成定期檢視數位足跡的習慣,每季或至少每年進行一次全面的品牌健康度檢查。
負評的傳播速度或許難以控制,但企業家對品牌聲譽的掌握,卻可以比想像中更有主導權。那些能夠成功逆轉負評影響的企業家,不是因為從未遭遇負面聲音,而是因為他們懂得如何回應、如何重建信任,甚至將負評轉化為品牌價值的一部分。
在這個資訊瞬息萬變的時代,企業家不僅要學會「滅火」,更該懂得「防火」。建議定期檢視個人品牌、建立與市場的正向連結,危機處理時刻所做的決策要符合品牌核心價值。你的品牌,不該被負評定義,而應該由你來主導它的未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