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許多長期投資人不在乎市場波動?經常評估投資組合反而「更易見虧損」

解釋股權風險溢酬
金融圈有一大謎團,即各種資產類別的風險裡,為什麼長期以來股票的報酬率,比固定收益的報酬率高出很多。從1900年到2006年,美國股票的年報酬率比國庫券的報酬率(幾何報酬率)溢價達5.7%。全球其他已開發國家,也有類似的結果。
1995年,薛洛姆•貝納茲和理查•塞勒,在一篇別具開創性的論文中,根據他們所謂的「短視損失規避」,提出解決「股權風險溢酬之謎」的看法。他們的論點是根據以下兩大概念:
1.損失規避
損失帶給人們的懊悔,相當於同等規模獲利的2到 2.5倍之多。由於股價通常作為參考架構,所以賺錢或賠錢的機率非常重要。在金融市場裡持有資產的時間愈長,獲得正報酬的機率自然愈高(人們必須對金融市場有正期望值才會投入資金,因為投資人必須放棄當前的消費才能投資)。
2.短視
我們愈常評估我們的投資組合,就愈有可能看到虧損,進而遭受損失規避帶來的影響。相反地,投資人評估其投資組合的頻率愈低,他們就愈有可能看到獲利。
圖表 8.1 提供了一些數據,說明這些概念。這項分析以每年10%的幾何平均報酬率,以及20.5%的標準差為依據(與 1926年到 2006 年的實際平均數和標準差幾乎一樣)。下表還假設,股價遵循隨機漫步理論的觀點(這種假設並不完美但尚且可行),而且損失規避係數為2(效用=價格上漲的機率-價格下跌的機率 ×2)。

瀏覽圖表可知,短期獲利或虧損的機率,接近五五波。此外,想擁有正效益—也就是避免受損失規避的狀況所擾—需要持有資產將近一年。
如果貝納茲和塞勒的看法正確,那麼其中的含義非常重要:

長期投資人(即不會常評估其投資組合賺賠的人)比短線投資人(經常評估投資組合賺賠的人),更願意投入更多資金來持有相同的風險資產。
價值評估取決於你的投資期長短。
這可能就是為什麼許多長期投資人,都說他們不在乎市場波動性的緣故。這些投資人對短期波動無感,因為只要股票持有的時間夠長,就很有可能得到報酬,因此他們的效用為正。
貝納茲和塞勒使用多種模擬方法,估算出和實際股權風險溢酬一致的評估期,大概是一年。要注意的是,評估期和投資人的規劃期並不一樣。某位投資人也許在規劃30年後的退休生活,但如果她每年或每季評估自己的投資組合(或更準確地說,每年或每季都會經歷一次損益的效用),那麼她的作為等於短期的投資規劃。
現在,我要提出一個有點跳躍的觀點(希望不會跳得太遠):大多數基金可以用投資組合的周轉率,當作評估期長短的合理指標。高周轉率意味著想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尋求獲利;而低周轉率則表示願意等待以評估損益。對許多成功的基金(和公司)而言,評估期是一種策略選擇。正如巴菲特所說,你終究會得到你應得的股東權益。
(本文摘自感電出版《魔球投資金律:少數人才懂的投資市場潛規則》,作者:麥可.莫布新)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