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真的蓋牌經濟數據?非農都是偽造?專家無奈:存在缺陷是統計難題

上週五,川普解雇了勞工統計局局長Erika McEntarfer,由於勞動力市場數據顯示就業成長疲軟,部分原因是5月和6月就業數據大幅下調,這讓川普非常的不高興,並聲稱最新的月度報告是「偽造的」。
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今天伊森帶大家解析這個問題。
首先先來看數據,上週五公佈大非農數據,失業率維持在4.2%,但是就業人數只剩下7.3萬,過去統計數據認為,美國就業人數只要來到10萬以下,就會解讀成經濟轉差的現象。
尤其最嚴重的是,5~6月的就業人數總共被下修25萬人,換句話說過去兩個月的就業人數幾乎沒有增長。
但回頭來看統計,其實美國的就業數據修正幾乎是常態,年年都在上修或下修,這並不是因為有心人士的作祟,而是因為統計本身就是非常困難的一門學科,尤其是大規模「人」的統計更是。
如果真要說是有心人士攪局川普的經濟數據,那我們還可以回頭思考,當時Erika McEntarfer的提名可是以86票贊成、8票反對的結果獲得參議院兩黨一致通過,而那時候還是參議員的副總統JD·萬斯也投票批准了她的提名。
而若回顧川普上任前,去年9月,美國勞工統計局(BLS)也曾宣布年度基準修正將導致就業人數減少81.8萬個(後來下調至59.8萬個)。
還是總統候選人的川普可是非常大聲的罵了「拜登政府被發現操縱就業統計數據,以掩蓋其對美國造成的經濟破壞的真實程度」。
相信讀者都可以很好的知道,經濟的變化很難在一年內有鐵達尼號式的轉向,他並不會馬上因為一任總統的上台或是一任總統的下台就受到影響,而是一種漸進式的變化。
那問題來了,為何非農就業會出現這種大規模的誤判與失準呢?這還要先從了解非農就業數據的調查開始。
首先非農就業調查是對企業的問券調查,當很多企業未及時回覆,勞工統計局會根據己回覆的數據用統計模型分析提供就業資訊,然後等到滯後的企業回饋再行修正。
換句話說,數據回復的速度與量體將會很大程度影響非農就業數據的真實呈現。
而從上圖可以看到,美國勞工統計局(BLS)在近幾年的調查面對的棘手問題是什麼?即是參與首次調查的企業比例越來越小(黑線)。
近幾個月來,初始回覆率屢屢跌破60%,遠低於疫情前約70%或更高的正常水準,BLS 首發值只掌握約 60% 的企業回覆,其餘 40% 會在接下來兩個月陸續補件。
當補件結果與模型預估落差過大,就會出現大幅修正。
「缺少的數據越多,數據越晚,修正幅度就越大」,勞工統計局其實沒有川普所說的和Fed一起造假搞他,比較像是統計數據就是有這樣的缺陷,而這個缺陷一直都存在還越來越嚴重。
而《華爾街日報》也點名,造成非農就業出現這麼大回落的關鍵就是在「公立學校」,由於6 月地方政府教育(K-12 公立學校)比原先少了 109,100 個工作,占此次兩個月下修 25.8 萬人的逾四成,是單一最大貢獻者,可是為何學校特別易出現落差?
首先我們先看上圖的量體,光 K-12 公立學校就雇用 ≈ 820 萬人,這佔整體非農就業的 5% 以上。
而暑假前後教職員流動具高度季節性,放暑假時大量兼職員工(校車司機、營養午餐、助教等)暫停領薪;BLS 生的「原始數字」通常會掉 60–70 萬人,再在 9 月回補。
而今年部分學區提前放假、又因預算緊縮延後 rehiring,導致 5–6 月原始數據掉得「比過去更快」。
尤其公立學校對 BLS 問卷的回覆率遠低於私企(常延到開學才補資料),勞工統計局只能先用模型統計預估,後面收到真數據就得大改。
簡單來說只要學校這 820 萬人大幅偏離模型,就算誤差只有 1.5%,都已經是 12 萬人起跳,足以把整體非農數字「砍掉十幾萬」。
最後來看其餘非農就業部分,伊森將資料整理呈上表提供給讀者參考,整體來說就業放緩的狀況是有的,但沒有到急速萎縮這種情形,也沒有川普口中所說的造假狀況,只能說是「統計的難題」。
想知道更多產業與經濟趨勢?歡迎訂閱伊森的頻道:投資伊森
◎已獲得投資伊森授權,嚴禁抄襲,違者必定追究。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