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2317)成重災戶?對等關稅、中美雙面夾殺、蘋果的地緣危機…一堆利空

*原文發文時間為4月9日
鴻海(2317)這三天走勢慘烈,連續三個交易日跌停鎖死,重挫幅度創下近年罕見紀錄,市場資金急速撤出,引爆台股電子權值股的骨牌效應。這家全球最大電子代工廠,究竟為什麼會在短短幾日內接連跌停?背後牽動的是全球供應鏈重組、中美對抗升溫,以及台灣企業面對地緣風險的集體焦慮。
對等關稅來襲,川普強硬對台灣祭出32%關稅
引爆這一波風暴的,是美國前總統川普強勢回歸後,宣布對台灣進口商品加徵32%「對等關稅」,聲稱要回應「美國長期被動的貿易處境」。這對於大多數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企業來說,如同當頭棒喝。
而作為蘋果最大代工夥伴的鴻海,更是重災區之一。市場為輝達AI伺服器以及蘋果手機的供應商,但如今面對不確定性升高的國際環境,資金選擇先行撤出。
關稅壓力雙面夾殺:中國報復性稅率達104%
除了美方關稅,中國也在4月4日宣布對美國進口商品加徵最高達34%的報復性關稅,並限制稀土出口。而鴻海的主力子公司富士康,產線主要集中在中國,形同腹背受敵。
然而在美國也跟著回擊之下,部分產品的關稅負擔恐達104%。這讓許多供應鏈成員陷入「出貨即虧損」的困境。
目前已知有多家台廠選擇暫停出貨至美國市場,並開始傳出砍單消息,等待談判結果出爐,顯示局勢尚未落底,市場觀望情緒濃厚。
鴻海獲利結構脆弱,美國廠區規模難扛大局
與台積電、聯發科等高毛利IC設計或晶圓代工不同,鴻海長期毛利率僅約6%,營益率則維持在2~3%的低水位。本來就屬於「靠規模撐利潤」的業態,一旦關稅壓縮空間,就會瞬間轉虧。
雖然鴻海早在川普第一次任內,就在美國設立威斯康辛州無人工廠,喊出智慧製造與自動化生產,但事實上該廠區產能與成本效益遠低於預期,短期內無法有效承接轉單或分散風險的功能。
蘋果的地緣危機,也是鴻海的營運災難
最讓投資人擔憂的,是蘋果的連動風險。根據Counterpoint統計,全球九成iPhone仍在中國組裝,其中超過三成最終銷往美國,光是這部分的關稅衝擊,便可能讓成本暴增至每支iPhone多出330美元,最高預估定價恐突破3500美元(約台幣11萬元)。
這讓蘋果股價大跌、營收下修,間接導致鴻海出貨動能疲弱。加上中國消費者對蘋果品牌的反感升高,進一步影響其在中國的銷售表現,也牽連鴻海未來的營收展望。
投資人該如何面對這場「代工浩劫」?
目前鴻海股價跌停鎖死,融資斷頭賣壓不斷,市場短期難以止血。對投資人而言,應審慎評估以下幾點:
短期觀望為宜
與中國關聯較大的公司仍應避開,美中關稅政策仍具高度不確定性。
評估產業屬性
低毛利、重資本支出的代工業,在地緣風險下最脆弱。
中長期策略調整
部分資金可考慮轉向內需、非出口導向、與地緣風險低相關產業,如通路、食品、健身與醫療服務等。
鴻海這一波跌停潮,已不只是個股本身的利空事件,而是全球供應鏈風險重估的縮影。從中國到美國,從蘋果到富士康,地緣政治的強烈對撞,正逐步撼動科技巨頭與代工龍頭的營運根基,也加劇了台股市場的波動與信心流失。
川普對台加徵32%關稅,加上中國祭出反制性稅率與出口管制,讓台灣企業陷入兩面夾殺,特別是產線深植中國的代工與組裝廠,短期壓力恐將持續。而鴻海身處中美兩強之間,無論在客戶結構或製造地布局上,皆難以完全脫身,自然成為市場第一個出清風險的對象。
不過,從更廣的角度來看,這一波修正已使多數電子與科技股股價大幅壓回,反映的是系統性情緒與避險資金撤退,而非基本面全面惡化。除非公司高度依賴中國產線或營收,否則多數個股已具備反彈條件與價值重估機會。
◎本文獲「玩股網」授權轉載,原文:鴻海成重災戶!中國鏈風險爆發,先避中國鏈,再找反彈股!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