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經驗/預防失智現身說法…邱銘章:我戴助聽器10年

邱銘章說,聽損程度愈嚴重、發生時間愈久,失智的風險愈高。記者林伯東/攝影
邱銘章說,聽損程度愈嚴重、發生時間愈久,失智的風險愈高。記者林伯東/攝影

專精於失智症醫療領域的我,戴助聽器已10年了。最初是家人抱怨說,「我們講什麼,你怎麼都聽不清楚或聽錯」。有一次開失智症的國際會議,我是主持人,在台上發現我竟聽不懂台下的人問問題,受到了刺激,於是趕快配戴助聽器至今。

聽損 是失智症危險因子

其實我們家有家族性高頻的聽力喪失問題,單音高頻率段集中在3000、4000赫茲(Hz)及以上的頻率為主的聽力喪失,我的父親則是在80幾歲才開始戴助聽器。聽損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但可以治療與預防。研究已證實,聽損的人配戴助聽器,有助於降低失智風險,因此要預防失智就要保護聽力,最好是從年輕開始預防聽損。

聽損在高齡者頗為常見,通常是從在吵雜環境中無法聽清楚別人說的話開始,由於是慢慢發生、逐漸惡化,因此不易被發現,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比較困難。

不少來看診的長輩有聽損問題,但就是不願意戴助聽器,我常常會取下耳朵上的助聽器向長輩說,「你看,我有戴喔!」希望能幫助長輩及早配戴助聽器,現在證據很清楚,「有沒有戴助聽器,對於將來發展成失智症,是一個決定性因素。」

邱銘章戴的助聽器很小,從外觀上幾乎看不出來。記者林伯東/攝影
邱銘章戴的助聽器很小,從外觀上幾乎看不出來。記者林伯東/攝影

助聽器 有AI輔助可降噪

多數長輩會嫌助聽器戴起來很吵,其實需要慢慢地適應,先在家裡戴,外出時可以先降低音量,現在很多助聽器有AI輔助,可以把它調整為降噪比較強的模式,只要偵測到很大聲時,它自動會把放大的音量立刻下降,讓人不會覺得很吵雜。

聽損是失智症的第一名危險因子。當家屬發現患者開始常有對話聽不懂或聽不清楚的情形,這是失智症的早期症狀。目前台灣成年人聽損盛行率約20%(優耳聽力音量在25分貝以上才聽得到),65歲以上有失能性聽損者(優耳聽力音量在40分貝以上才聽得到)高達40%,建議要戴助聽器,以預防罹患失智症。

聽損程度愈嚴重、發生時間愈久,失智的風險愈高。跟開始的聽力圖相比,每增加10分貝的聽損,發生失智的勝算比為1.3倍。輕度聽損者(25-40分貝)失智風險是沒有聽損者的兩倍,中度聽損者(41-55分貝)是3倍,重度聽損者(56分貝以上)將近5倍。即使輕度聽損,都會增加失智症風險,也會造成記憶及思考能力下降。

高齡的聽損分周邊聽損和中樞聽損。周邊聽損是聽覺器官或耳蝸神經病變導致無法偵測到聲音,大部分可經由配戴適當的助聽器矯正,這種聽損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

中樞聽損是無法在大腦中處理聲音,尤其是語音,常常有聽沒有到,有些話聽得見、有些話就聽不到,無法用助聽器矯正,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這時跟長輩講話的方式就很重要,我常表演給長輩的家屬看,你應在長輩的正前方,先招呼他取得注意力,看著他的眼睛,用簡短的句子慢慢說,不要太高頻、太大聲,就可以增加他聽懂的機會,簡單、具體、明確內容的對話,他大部分是可以聽進去的。

聽損跟失智風險相關,腦部磁振造影研究顯示,中年聽損者的顳葉體積縮小速度較快,其中包括海馬迴、內嗅皮質等跟事件記憶相關的腦區。顳葉內側主管記憶、外側主管聽力及語言,如果聽損的人沒戴助聽器,他們在顳葉萎縮速度比聽力正常的人快,大腦萎縮速度也比一般人或戴助聽器的人還快。

聽損 容易導致孤單憂鬱

聽損也容易導致孤單、憂鬱或社交隔離等,這些都是增加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從認知儲備觀點來看,聽損減少了環境中來自聽覺訊息的認知刺激;還有心血管的共病,會導致耳蝸或聽覺的上升神經通道(橋腦到聽覺皮質)的缺血性損傷如耳中風、腦幹中風,進而產生聽損或顳葉內側萎縮造成失智。

如果聽損25年以上的人,失智風險是最高的。研究顯示,失智風險高的族群使用助聽器後,追蹤3年的認知功能衰退風險可下降48%;即使聽損者已有輕度認知障礙,使用助聽器還是會降低變成各種失智症的風險。

自我聽力篩檢。記者林伯東/攝影
自我聽力篩檢。記者林伯東/攝影

自我聽力篩檢法

先將眼睛閉著,再以雙手的手指頭在兩耳旁邊互相搓一搓,看能不能聽得到,如果真的聽不到,就趕快去做聽力檢查。

邱銘章醫師專精失智症醫療領域。記者林伯東/攝影
邱銘章醫師專精失智症醫療領域。記者林伯東/攝影

邱銘章

現職:憶安診所神經專科醫師、台大醫院神經部特聘兼任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神經科兼任教授

年齡:67歲

學歷:台大醫學系、台大電機研究所博士(醫學工程)

專長:

●記憶、認知、行為障礙

●失智症

●異睡症、嗜睡症、睡眠運動障礙、睡眠呼吸障礙

●一般神經科(腦中風、巴金森、癲癇等)

經歷:

●台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兼主任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

●台大醫院失智共照中心主任

●大醫院睡眠中心主任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台大醫院 失智症 風險

延伸閱讀

臺北市創新宣導認識失智症 首創推廣歌曲、打造微課程AI專家

照護失智母親12年沒崩潰仍保持開朗!他提一關鍵心法:活用極簡思維

不想增加罹患失智症機率?除了酒精還要避開2類常見飲品

失智翻倍!研究解剖52人腦發現大量微塑膠 相當於「一整支塑膠湯匙」

相關新聞

急診壅塞 衛福部估還要2至3周

春節以來各大醫院急診壅塞,衛福部昨與全國急救責任醫院進行視訊會議,次長林靜儀在會中拜託各醫院院長加強院內床位調度彈性。衛...

急診醫:醫護不足致關床 塞爆急診

春節至今各大醫院急診壅塞,衛福部指向流感及腹瀉疫情所致。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張維典說,急診病人病況複雜,治療時間長,長...

關注道安 交部今首邀6都座談

為洗刷行人地獄汙名,行政院推動四年四百億元「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全台十六縣市、七九九處易肇事路口,已完成七八九處改善...

觀光逆差擴大…去年出國是入境2倍 赴日韓熱門

疫後出國旅遊熱度不減,根據交通部統計,去年出入境台灣機場的航空客運量達六三九六萬人次,創下疫後新高,其中出國達到一五五二...

我的經驗/預防失智現身說法…邱銘章:我戴助聽器10年

專精於失智症醫療領域的我,戴助聽器已10年了。最初是家人抱怨說,「我們講什麼,你怎麼都聽不清楚或聽錯」。有一次開失智症的...

兒童數位影像 立委促設主管機關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簡稱兒少權法)逾十四年未大幅修法,衛福部已擬出修正草案。衛福部表示,新修法版本將身心虐待、體...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