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館/年輕人忽略血壓高 小心出血型中風

近年30、40歲的年輕出血型中風患者也愈來愈多。圖/AI生成
近年30、40歲的年輕出血型中風患者也愈來愈多。圖/AI生成

● 肥胖引起高血壓 出血型中風年輕化主因之一

● FAST原則辨識中風 掌握黃金救援時間

2022年腦血管疾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五位,平均一年奪走1萬多條性命。近年隨著國人生活習慣愈來愈差,三高、肥胖等慢性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連帶導致腦血管疾病患者也逐漸年輕化。

一名30多歲體型微胖的男子,先前接受健檢才發現有高血壓,未料,半年後某日他的半側肢體突然無力,自行赴急診就醫,檢查診斷為典型「出血型腦中風」。「沒想到高血壓這麼嚴重!」男子說,雖然有定期回診監控血壓,但藥物並沒有如期服用,也沒有徹底改變生活習慣,如今被診斷腦中風,他向醫師保證,會好好改變生活。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榮鈺表示,中風主要分為出血型、缺血型,最常見缺血型中風,占所有中風類型七到八成。缺血型中風患者以「高齡者」為大宗,隨年齡愈大,血管狹窄發生機率愈高,會增加心臟血栓機率;近年30、40歲的年輕出血型中風患者也愈來愈多,甚至有20幾歲的患者。

陳榮鈺說,出血型中風的年輕患者,不是患有高血壓不自知,就是沒有妥適控制高血壓,因此引起出血型中風。尤其肥胖是引發高血壓的重要因子,會讓高血壓年輕化的比率愈來愈顯著。

辨別中風FAST原則 資料來源/記者整理 圖/聯合報提供
辨別中風FAST原則 資料來源/記者整理 圖/聯合報提供

久坐、熬夜都是風險因子

容易引發腦中風的風險因子,還有高血脂、糖尿病、心律不整、心房顫動、過度飲酒或吸菸、運動不足、久坐不動、長期熬夜、生活壓力,或是服用容易導致血液凝結的藥物,如避孕藥、類固醇等,恐增加血栓風險,導致缺血型中風。

出現中風症狀 應立即就醫

無論是缺血型或是出血型中風,都會出現相同的急性症狀,包括單側肢體無力或麻木、臉部不對稱或口角歪斜、語言表達或理解困難、視力模糊或視野缺損、行走不穩或失去平衡、突發性劇烈頭痛等。陳榮鈺強調,一旦症狀發生,千萬不要「再觀察看看」。

陳榮鈺說,很多中風患者在確診前,曾多次發生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俗稱小中風,即出現中風典型症狀,卻在24小時內自行改善,當小中風發生後,後續會有極高的機率發生嚴重中風,因此,只要出現中風症狀應立即就醫。

等待就醫的過程,陳榮鈺建議,別輕易對患者採取措施,像別讓患者進食或喝水,避免嗆傷;若為二度中風患者,發作時勿隨意餵食原本使用的藥物,假設患者第一次被診斷為缺血型中風,長期服用「抗凝血劑」阿斯匹靈,但第二次若是出血型中風,服用阿斯匹靈會讓出血更嚴重,應遵照救護人員指示,協助患者就醫。

預防腦中風,最好從日常生活做起,平時飲食均衡、少鹽、少油、少糖,多蔬果與好油脂,每周維持至少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每天睡足7到9小時,控管自身壓力、不菸不酒,不僅能遠離慢性疾病,也能大幅降低中風機率。

患者 腦中風 血型

延伸閱讀

冷氣團來襲氣溫降 醫:三族群血壓「如此」波動更危險

救護車國道爆胎險失控 中風病患和家人一場驚魂

50嵐1飲料賣翻!店員「一早煮7桶茶」哀號:快中風

研究:50歲前養成「這些習慣」可降腦中風、失智症風險

相關新聞

紅到國外 阿里山林鐵 闖軌頻傳

中斷十五年的阿里山林業鐵路去年七月全線通車,剛通車半年就獲選紐約時報二○二五年全球最值得去的五十二個魅力景點。在國內外旅...

台鐵活化資產盼止損 學者搖頭

台鐵公司化首年虧損一三九億元,創史上新高,為補上缺額,台鐵董事會通過票價調漲方案,也積極推廣鐵道觀光,盼透過活化資產創造...

台3線重機事故多 地方擬減車道

省道台三線苗栗三灣、獅潭路段彎道多,是大型重機馳騁「天堂」,但壓車過彎導致摔車死傷事件頻傳,成了在地人口中的騎士「地獄」...

學者:台鐵應努力多找現金流

台鐵為填補推損缺口,除已拍板調漲的票價外,也積極進行資產開發及活化,成大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鄭永祥認為,地產開發固然重要,...

蛋價大漲3元 明開價差會議

近期雞蛋產地價格低迷,又遇飼料價格調漲,導致蛋農壓力大,台北市蛋商公會理事長林天來昨天表示,本周起蛋價將調漲三元,今天起...

阻闖軌 林保署欲科技執法

阿里山森林鐵路穿過嘉義市區一路上山,不少遊客喜愛體驗走鐵軌、拍照,去年底有婦人因此遭列車撞上左腳骨折,成為全線復駛後首起...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