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接明環評大會 環團批設防火牆

四接環評大會明天登場,出席發言民眾採抽籤制、上限廿人,多個環團昨在環境部門口痛批開環評惡例,環境部一手啟動環評總體檢,貌似要回應社會批評,另一手卻搭建「環評防火牆」,壓縮公民參與空間;環境部長彭啓明否認限縮民眾發言,稱將首次推出網路機制,給民眾多元發聲管道。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表示,環境部會議空間可容納遠超過廿位民眾參與,四接前次環評初審會議有近六十位民眾入場發言,卻在關鍵的環評大會,參與權大幅縮水,只能採抽籤制且上限廿人,恐讓意見無法多元呈現。
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召集人王醒之說,針對已實施卅年的環評制度,環境部一手啟動環評總體檢,貌似要回應社會批評、優化審查程序、調整環評制度,另一手卻搭建「環評防火牆」,縮限公民參與人數,更首開惡例用抽籤壓縮公民參與空間,讓環評大會變成「縮水環評」、「過水環評」,此舉根本預告,環評總體健、甚至是未來環評法修法方向,將更以經濟部的意志、往開發主義靠攏。
王醒之指出,要避免疲勞審查,不該粗暴限縮環評的民眾參與權,而是針對不同爭議主題,分批召開會議深入探討釐清;四接環評案應退回專案小組,並且針對替代方案、安全議題、港埠營運、海洋主題、景觀衝擊等五大議題分批開會釐清。
環境部長彭啓明說,絕對不是限縮民眾發言,考量時空、環境、場地限制,不可能讓幾百人全都參加環評大會,會議要依照規定、合乎法規進行,過去民眾只能去現場表達意見,這次將首次推出網路機制,給民眾多元發聲管道,若成效良好,未來將持續下去。
彭啓明說,台灣是法治國家,閉門會議有其進行的方式,也就是只有媒體、開發單位、主管機關可以在閉門會議中,其他人包含他都不能進入,環評審查過程可以透過網路全程直播,但閉門會議還是需要留給環委進行專業討論及決議的空間,盼周三環評大會可以順利進行,「制度就是制度,往前走就對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