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成孤獨老人 腦神經名醫林欣榮建議:快跟AI交朋友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醫療診斷、治療方式及長者的生活品質正迎來全新的變革。神經醫學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說,AI擁有強大的數據分析與學習能力,不僅能幫助醫師診斷和治療,也能成為長者日常生活的智慧助手。他建議,想當好命老人,快跟AI作朋友。
林欣榮說,在臨床醫療上,AI的最大優勢在於能夠迅速處理並分析龐大的醫學資料,協助醫師更精準地診斷與治療疾病。以罕見疾病「小胖威利症候群(Prader-Willi Syndrome)」為例,這是一種因染色體部分缺失導致的遺傳疾病,影響患者的神經迴路,使其無法控制食欲,甚至可能因極端飢餓感而偷取食物。
「當我們輸入病症相關資訊時,AI可以立即回應這是什麼疾病、涉及哪些基因缺失、可行的診斷方式,以及目前最新的治療方案,」林欣榮表示,「例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最近核准了一款新藥,這類資訊AI都能即時提供,讓醫師能更快制定治療策略。」
但AI仍有其極限,對於創新性的醫療對策,依舊束手無策。例如,如想以中藥來輔助治療小胖威利症候群,AI只能回答,找不到資料或應該還是待研發的領域。事實上,依花蓮慈濟的臨床經驗,已能輔助中西醫整合治療,為更多罕病病患帶來希望。
例如,一位來自香港的肌肉萎縮症患者已依賴呼吸機六年了,原本幾乎無法自主活動,前景黯淡。但來到花蓮慈濟後,透過中藥調理,相關基因表現提升了21倍,肌肉力量明顯增加,最終擺脫呼吸機,恢復較為正常的生活。「雖然目前AI在中草藥方面的數據仍有限,但隨著臨床研究累積,未來AI將有機會協助發展更精準的中西醫療方案。」林欣榮說。
AI的應用不僅限於醫療診斷,還能幫助長者保持大腦活力、延緩退化。許多高齡者隨著年齡增長,動作變慢、語言能力減弱,甚至逐漸減少社交活動,導致身心狀態下降。然而,透過與AI互動,長者可以持續刺激神經迴路,減緩認知能力的退化。
「大腦的神經迴路如果長期不用,速度會變慢,甚至可能逐漸退化。但只要持續刺激,它就能變得更靈活,甚至長出新的神經連結,」林欣榮解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鼓勵長者多動腦、多學習,如今有了新利器,就是使用AI來進行對話訓練。」
林欣榮分享說,他的老師是年逾八十的醫學教授,透過唱歌以及在慈濟靜思堂擔任外籍朋友的導覽志工,他的語言能力不僅維持,甚至還有所提升。
那一般的長者如無這樣的機會,林欣榮建議可善用AI,不但能成為長者日常生活中的陪伴者,還能促進學習與認知訓練。林院長提到,他的姑姑也八十多歲,因子女平日忙於工作,無法時常陪伴。起初,她對科技並不熟悉,但在家人協助下學會使用手機上的AI應用程式Gemini 後,逐漸發現AI的樂趣。首先發現Gemini 還不會說台語,但如以國語就很能聊。
「姑姑開始每天和AI聊天,她還問AI會不會唱鄧麗君的歌。」林欣榮笑著說,「AI回答說:『對不起,我不會唱歌,但可以朗讀歌詞給您聽。』姑姑覺得非常有趣,從此以後,她就常和AI聊天。」
姑姑還驚訝地發現,無論何時與AI對話,AI都能耐心回應,甚至還會有禮貌地說「謝謝」。她開心地說:「AI真的很棒,不管白天晚上、365天都能聊天,而且完全不會不耐煩,這真的太神奇了!」
展望未來,AI發展不僅止於語言互動,還可能延伸至智慧照護機器人,進一步提升長者生活品質。未來AI機器人或許不僅能與長者對話,還能協助拿取物品、提醒吃藥,甚至進行簡單照護工作,林院長表示,「而且最大的優勢是,機器人不會有情緒波動,不會因長者重複詢問而不耐煩,這對需要長期照護的長者來說,將是極大的幫助。」
林欣榮說,想像一下,未來的家庭可能會有一個或多個AI照護機器人,幫助長者處理日常瑣事,提供全天候的陪伴與支援,這將是一個非常值得期待的未來。他建議,長者應積極學習並善用AI,不僅能維持大腦活力,還能透過與AI互動,讓晚年生活更加豐富、有趣且充滿智慧。「如果我們能讓AI成為長者的好夥伴,未來的高齡社會將更加充滿希望與可能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