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花蓮高風險潛勢溪流擴增至41條 七個單位建立上下游聯防機制

又快到雨季了,怪手忙著從乾枯的小清水溪乘起一匙匙的土石。去年七月,小清水溪在凱米颱風來襲期間暴漲,沖垮台鐵北迴線小清水溪橋,修復的新橋即將通車,北迴線也將迎來五月汛期的挑戰。
去年〇四〇三大地震後,蘇花路廊日平均交通量直接減半,平日南下交通量從六千多輛降到二、三千輛,直到今年二月仍僅四九九五輛,顯示國人信心仍未恢復。
從台九線轉進小清水溪床,交通部公路局忙著復建工程,局本部則正規畫避災長期方案;再往下游花蓮縣政府疏濬工程進行中,最末端才是台鐵負責的工程,疏濬剛完成,新橋仍在趕工,工務段感嘆,「災害後一定會投入大量地整治心力,但往往下一次暴漲的是另一處」。
〇四〇三大地震令本來就脆弱萬分的邊坡路斷柔腸寸斷,七月廿四日凱米颱風侵襲台灣,暴風圈掃過花蓮時,大量雨水引發土石流,將小清水溪橋西正線沖毀,舊橋被沖到下游一百公尺處,殘骸鋼筋還依稀可見。花蓮工務段搶在汛期跟端午節大運輸期前,要完成東小清水溪橋的橋樑施作。
剛上任的花蓮工務段段長陳浩秋打開手機Line群組,顯示各項即時通報。他說明,這項機制涵蓋即時監測溪流水位與邊坡變化、各單位即時通報異常狀況,以及跨單位協調,包含台鐵、公路總局、林業署、水保局、縣政府等單位共同參與,確保防災工作無縫接軌。
「以前遇到土石流或溪水暴漲時,往往只能被動應對,但現在已能提早預警,讓列車停駛或減速。」台鐵公司董事長杜微卸任前說,氣候變遷下不可或缺的調適策略對行車安全至關重要,除了短期加強監測、預警,但中長期仍須待工程改善。
〇四〇三地震一周年,各項災損陸續復原,地方也期待觀光逐漸復甦,交通是關鍵聯外動脈,小清水溪橋斷帶來的啟示是面對氣候變遷,人不能勝天,更不能各自為政,這次中上游的跨部會聯防機制是斷橋帶來的變革,是否發揮成效,即將到來的汛期就會揭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