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ChatGPT取代心理諮商 專家:「非語言訊息」恐遭忽略

隨著AI盛行,愈來愈多人日常生活中與ChatGPT密不可分,從記帳、工作輔助,甚至是心事分享,而ChatGPT給予情緒價值以及隨時可以對話的特性,更讓不少網友直呼可以取代心理師。諮商心理師全聯會理事、開業心理諮商所所長黃柔嘉提醒,與ChatGPT諮商的注意事項,避免加深陷入負面情緒。
近期愈來愈多人將ChatGPT作為舒緩,取代心理諮商的用途,更有民眾打算用升級付費版ChatGPT,因為費用僅690元,跟心理諮商收費仍有不少落差。
黃柔嘉指出,透過AI協助對話是隨時可用工具,將問題拋出去,AI會生成通用性建議與即時回應,但它無法像專業人員一樣提供針對個別案主的「客製化」協助,甚至透過表情、聲調、肢體語言等判讀民眾狀態,在諮商中這些非語言訊息是心理的重要資訊。
她舉例在諮商過程中,心理師會根據案主的成長經驗、現在狀況等有脈絡的了解,並與案主討論實際的想法。然而,AI是建立在大數據之上,難以掌握案主當下心理狀態,並且給予調整目標建議。
黃柔嘉表示,AI面對民眾提出極端、激烈情緒時,雖可以回應,甚至建議就醫,但對於就醫資訊建議等協助不能提供進一步幫忙。再者,若是當AI提出建議,但民眾認為做不到時,會加增沮喪的負向情緒,恐怕更加無助。
另外,AI隨時可以回應的特性也必須留意。黃柔嘉說,心理諮商時「建立界線跟架構」相當重要,諮商並非隨時進行,會保留一定時間間隔,要讓案主適應生活,而非持續接受諮商。但透過資訊輔助的AI對話24小時隨時可使用,當民眾習慣跟AI傾訴問題,可能時常陷入「黑洞」,讓情緒愈陷愈深。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