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中藥行恐不到3千家 專家籲搶救以避免三輸局面

近期藥事法103條對中藥販賣業規範引起藥界反彈,藥師團體抨擊是「竹篙套菜刀」的違法擴大解釋,認為中藥也是藥,應由藥師管理;中醫藥團體則認為,當中藥房消失,中藥材供應鏈在失去下游的情況下迅速瓦解,將影響後續供貨,是民眾、產業及政府三輸的局面。
衛福部統計,在藥事法103條框架下的中藥商家數從民國94年的1萬2168人,大減至民國113年的7875家,這也是首度跌破7000家,中藥團體就指出,如果再不止跌,10年後恐凋零至不到3000家。
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直言,「我們不是反對中藥,而是反對繞過專業監管、違法掏空法治的政策!」質疑衛福部的解釋令,簡直是「修幾門課就能賣藥」,既不需要通過藥師國考,也無需接受完整專業訓練,專業門檻蕩然無存。
中藥商全聯會名譽理事長馬逸才認為,藥師的反彈沒有道理,除了因為發照不如預期,加上年輕人因為嫌麻煩等因素而愈來愈不願意走進中藥行,也有很多中藥行新一代不願意繼承衣缽,導致生意一落千丈。
「藥師爭取多元發展,我們是爭取生存」,認為藥師從動物用藥、保健品到中藥什麼都要,但中藥行只是想要生存下來,新的解釋令根本不影響調劑,本來用藥事法103條投入中藥經營的,就是買賣而不涉及調劑,是介於專技人員和商人之間的存在,「只是卑微地要求延續而已」,因為中藥行一但斷鏈,會影響到後續的中醫領域。
馬逸才點出,藥局裡面兼賣科學中藥就自稱中西藥局,宣稱中藥行沒有凋零,但傳統的中藥行賣的是藥材,如當歸、黃耆等,兩者無法相提並論;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皮國立補充,民眾會在中藥行購買養生茶飲所需的枸杞、菊花等藥材,如果將來都得在藥局買也很奇怪。
很多中藥材現在被歸類為藥食兩用,除非需要更好品質的中藥材,民眾才會到稍具規模的中藥行購買,例如胡椒的功效是暖胃,民眾在一般通路也買得到;中藥儲藏環境非常嚴格,沒有添加任何防腐劑的藥材需保持在0至4度的低溫,濕度則要控制在45至50度。
中國醫藥大學中藥資源學系主任張文德表示,系上課程並非農業或種植導向,而是涵蓋中藥的「上游」(栽種採集)、「中游」(藥材鑑定、基源、品管等)與「下游」(應用)三面向的「資源學」,系上學生可補足中游的人才缺口,在校期間會學到鑑定、基源、品管、生藥學,甚至有獨特的「中藥藥理學」課程。
面對學生對出路的擔憂,系上採取多元策略,包含從大一開始輔導學生規劃生涯,約三分之一的學生以學士後中醫為目標,認為先學中藥再學中醫是合理路徑;另外,也與國內5家中藥廠洽談「產學共培」,提供實習與就業機會,解決產業人才需求,也鼓勵學生跨域發展,將中藥知識作為基礎,拓展至食品、生技等相關產業。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