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神經多樣性孩童被漏接 未及早治療恐成高風險族群
全台每年約三五○○位新生兒罹患過動症、亞斯伯格症,屬於「神經多樣性」孩童,但僅三分之一符合早期療育資格,導致許多孩子被漏接,成為自殺高風險族群。專家呼籲,家長、師長應該提高「神經多樣性」的認知,才能幫助孩子遠離自殘、自殺。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青少年自殺率為每十萬人中六點五人,我國青少年自殺比率已經高於在OECD國家平均值,二○二三年為每十萬人中七人。
衛福部分析青少年自殺原因,主要因素包括憂鬱傾向、罹患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立委林月琴表示,大部分病童的家長對於疾病認知不足,聽到學校老師提醒孩子可能罹患過動症、亞斯伯格症,第一反應為認為孩子只是好動,這並非疾病,不願陪同接受早療評估,以致延誤療育黃金時間,進而提高憂鬱比率。
林月琴指出,如果「神經多樣性」族群未能及早接受早療,在社交、人際關係上勢必遭受挑戰,導致自卑,進而自殘,此時,如果無法獲得家長了解、支持,很可能選擇結束生命。
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甄瑞興表示,「神經多樣性」孩子如被漏接後,缺乏社會支持,難以適應校園生活,容易產生憂鬱、焦慮等情緒困擾,不少人因此輟學,被黑道收編,走上歹路,衍生家庭、社會問題。
師長與家長均應提高「神經多樣性」識能,在面對學生、孩子出現情緒行為時,適時提供協助。
去年學生輔導法修正上路,各級學校增加心理輔導資源,林月琴指出,教師務必跟上腳步,提升對「神經多樣性」敏感度,幫助孩子早期進入醫療服務體系,降低自殺風險。
【2025報稅季來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