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近10小時偵訊…貴婦奈奈200萬元交保 戴上電子腳鐐離去

不停腹瀉、血便…小心克隆氏症與潰瘍性大腸炎 病例正在激增

馬偕紀念醫院消化科系胃腸科主任章振旺說,如懷疑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可先作大腸鏡檢查。

圖/ 馬偕醫院提供
馬偕紀念醫院消化科系胃腸科主任章振旺說,如懷疑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可先作大腸鏡檢查。 圖/ 馬偕醫院提供

「20年前,我當住院醫師時,半年才能看到一例IBD(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如今,消化科病房隨時都有這樣的病人住院。」馬偕紀念醫院消化科系胃腸科主任章振旺指出,IBD病人常被誤認為腸躁症或單純腸胃不適,實則是對生活影響極大的免疫疾病。

另外,健保給付的嚴格限制,讓患者在求醫路上步履維艱。在5月19日世界IBD 日之前,台灣腸保健康協會將在5月18日舉辦IBD活動,邀請大家參與,了解這種愈來愈多的病痛。

有些疾病靜靜潛伏,鮮為人知卻愈來愈普遍。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是IBD的病人,他一度從政壇引退,就被認為與此病有關。克隆氏症與潰瘍性大腸炎就是典型的發炎性腸道疾病。這類疾病的病例在國內快速增加,從少見病例成為消化科病房裡的常見面孔。

章振旺指出,潰瘍性大腸炎主要影響大腸,發炎從肛門端向上蔓延,帶來血便、腹瀉等症狀。克隆氏症則更複雜,可能侵襲整個消化道,從口腔到肛門,還會出現「跳躍式病灶」,甚至深入腸壁,引發瘻管或穿孔等嚴重併發症。若病灶僅限小腸,症狀可能不明顯,易被誤診為腸躁症或其他腸胃問題。

壓力大、飲食西化(如乳製品攝取增加)及遺傳因素,被認為是國內病例激增的原因。根據健保署2025年3月統計,克隆氏症領取重大傷病證明人數達2541人,潰瘍性大腸炎則有5579人。實際患者可能遠超此數,估計達一至兩萬人。許多人雖經診斷,卻因重大傷病申請門檻高而未納入統計,這類疾病不如紅斑性狼瘡或洗腎病例常見,在重大傷病中屬於相對弱勢。

章振旺分享了一位34歲男性患者的故事。他從高中起反覆腹瀉、腹痛且有輕微貧血,初期大腸鏡檢查正常,但結婚壓力大,尤其在蜜月時頻繁血便,後經膠囊內視鏡,才在小腸處發現病灶,確診為克隆氏症。幸好待情緒穩定後,配合最新的生物製劑治療,他的症狀顯著改善,可見壓力對免疫疾病的深遠影響。

美國曾作過一千例相關病人的研究顯示,很令IBD病人挫折或是很能體現他們求醫的困頓:50%的克隆氏症患者曾被誤診,過半的病人擔心醫師不夠專業或不瞭解IBD,病人平均需諮詢5至6位醫師才確診。

台灣也有類似情況。另一方面,這個疾病很難診斷,甚至也有一些病會被誤診為IBD,韓國數據指出,一開始被診斷為IBD的病患,有7.5%的潰瘍性大腸炎患者及13%的克隆氏症患者長期追蹤,結果變成感染性腸炎,腸結核或藥物性腸炎等,而且約2%的患者在診斷後更正,例如原本以為是潰瘍性大腸炎,後確認為克隆氏症。

如果懷疑是IBD疾病,章振旺說,常用的診斷工具包括大腸鏡(檢查大腸及小腸末端)、以及核磁共振腸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Enterography, MRE)檢查小腸病灶及檢驗大便鈣衛蛋白確認腸道有無發炎。如果出現血便、貧血、體重減輕,尤其原本就有免疫疾病病史(如紅斑性狼瘡),就需立即就醫。

評估潰瘍性大腸炎嚴重性的準則簡稱為「真愛準則」(The Truelove-Witts criteria,Truelove 是人名), 即如果出現貧血、發燒、白血球升高及心跳加速,患者就需緊急住院。

很多IBD患者常會抗拒診斷,擔心此病形同「宣判」,害怕長期服藥或住院。有些人症狀改善後,不少人忽略追蹤,導致復發時病情惡化。

專家呼籲,早期診斷是關鍵,卻因疾病認知不足而困難重重。章振旺說,和許多困難重症一樣,IBD也因健保設限面臨治療的困境。治療IBD的藥物分為三類,但健保給付的嚴格限制,讓患者面臨經濟與健康的雙重壓力。

常用的傳統藥物:抗發炎藥物(5-ASA),用於輕至中度患者,可口服或灌腸。灌腸雖有效,病人常因不方便而抗拒。類固醇多用於控制急性發作,但副作用(如血糖升高、骨質疏鬆)限制長期使用,通常三個月後就會減量。還有多種免疫調節藥物,多用於維持治療,但對孕婦有致畸風險,因很多病人在廿、卅歲發病,如有備孕需要尤要謹慎。

也有多種生物製劑可針對中重度患者治療,如復邁(Adalimumab)、類克(Infliximab)可阻斷發炎介質(腫瘤壞死因子),安潰悠(Vedolizumab)是腸道專一性治療,與阻斷「介白素」的喜達諾(ustekinumab)。惟台灣因肺結核及B型肝炎盛行,使用前需檢查,必要時施打疫苗或治療潛伏感染。

但健保的給付有許多限制。醫師反映,健保規定需使用傳統藥物半年以上無效,提交內視鏡報告及病歷申請。療程通常只有一年,結束後若病情穩定需停藥,即俗稱的「下車」,3個月後復發才能重新申請。若反覆停藥復發,在第三次復發時,如果在3個月內,療程可延長至2年。

近來也有更新的小分子藥物,包括Tofacitinib、Upadacitinib、Ozanimod等,口服方便,適合年輕患者,但可能增加帶狀皰疹風險,孕婦使用數據不足。且健保多列為二線用藥,需一線生物製劑無效才能申請使用。

健保的「上車下車」政策(一年療程後停藥)常導致復發,延誤治療時機。章振旺指出,國外研究顯示,早期使用生物製劑可降低開刀風險,但台灣患者需等到病情惡化才獲給付,錯失最佳治療窗口。有的生物製劑一支約1萬元,每2周注射一次,一年約20至30萬元,也有一支快六萬元,每兩個月打一針。有的小分子藥每日要吃2顆,每顆約800到900元。若無健保給付,患者經濟壓力倍增。

過去,克隆氏症的瘻管、腸道穿孔破裂或潰瘍性大腸炎的毒性巨結腸症發作常需手術。如今,生物製劑顯著降低手術需求,但健保限制讓許多患者無法及時受益。

面對IBD挑戰,章振旺說,患者非常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及病友相互的交流。台灣腸保健康協會的成立就是為了提供病人交流平台,讓患者分享藥物副作用、給付申請經驗及生活管理。病友會也希望能向健保署倡議,放寬給付限制,讓患者更早獲得治療。

今年歐洲腸道發炎學會(ECCO)提出「REACH」目標,強調早期診斷、藥物可及性、持續治療、跨領域合作及全人化照護。台灣的醫療團隊正朝此方向努力,除了醫師以外,整合營養師、心理師等多專科支持,關注患者身心需求。

5月18日的IBD日活動,將匯聚醫師、患者與家屬,分享最新治療進展與照護策略。活動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希望的凝聚。無論你是患者、家屬或相關醫療人員,都歡迎報名參加,一同來認識IBD,並抵抗病痛。活動中將有超過十位專業權威醫師及心理師、營養師等分享IBD 飲食法與試驗新知、骨質營養、益生菌及飲料怎麼選、病友分享心路歷程、舒壓秘技,並在現場解答問題。

●IBD DAY 病友會,2025腸保健康,一路相挺

時間:5月18日(周日)下午1點到5點

地點+: 台北市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感恩廳(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1號,億光大樓)。

報名:請洽「台灣腸保健康協會( https://tiha.com.tw/news/1909865969940475905)」

台灣腸保健康協會5月18日將在台北舉辦IBD日活動,會有多位IBD醫療專家到場演講並提供諮詢。圖為協會去年底舉辦的講座活動。 圖/台灣腸保健康協會提供
台灣腸保健康協會5月18日將在台北舉辦IBD日活動,會有多位IBD醫療專家到場演講並提供諮詢。圖為協會去年底舉辦的講座活動。 圖/台灣腸保健康協會提供

健保署 患者 醫師

延伸閱讀

吃對早餐神清氣爽!自律神經專家推「蜂蜜優格」 2變化看出身體改善

「手術封合劑」5月納健保給付 健保署估每年1400人受惠

健保診察費給付重大變革 健保署擬定最新方案出爐

營養師推4種食物幫助「運動效果最大化」:肌力、腸道到睡眠一次搞定

相關新聞

關稅戰衝擊 藝術品恐出現「洗產地」

關稅戰開打,各行各業都可能受到影響,文化界尤以拍賣、國際藝博會等牽涉國際交流的展會影響最深。業界普遍認為,關稅戰會增加運...

缺工 客運駕駛每月工時198.6小時

客運駕駛缺工嚴重,根據交通部統計,去年公共客運業員工平均薪資為六萬一千二二元,比前年多出二○九一元,但員工人數創歷史新低...

藝術品買氣降 業界:年輕人品味變

根據四月公布的「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由於持續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經濟壓力和購買行為的轉變,去年全球...

健康主題館/「五二輕斷食」甩肉 3招突破減重停滯期

夏天快到了,激起想穿上短褲、比基尼的欲望,不少人積極實行減重計畫,營養師劉怡里推薦,可採行「五二輕斷食」減肥法,一周選擇...

周日首波梅雨鋒面來襲 下周二再變天「雷雨連3天狂炸」

周六鋒面接近,水氣增多,周日首波梅雨鋒面通過,全台有雨,中央氣象署預報員李名翔表示,中部以北、東半部慎防劇烈天氣,下周二...

北捷車廂飄燒焦味!旅客被趕下車擠爆忠孝新生站月台 逾800人受影響

台北捷運今下午4點半時,板南線開往頂埔方向的列車,在忠孝復興站發生異常,約有8百多名旅客受影響;車上乘客發文表示,當被趕...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