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能力差、易染牙周病 醫:長者牙口問題恐加劇失智

高齡長輩牙口不好,恐加劇失智症發生機率。新光醫院贋復假牙科主治醫師楊博雅說,長輩咀嚼不好會減少大腦刺激,感染、發炎是失智症危險因子,高齡長者容易有牙周病,口腔中的細菌毒素不慎進入腦部,恐間接影響腦部認知功能,建議子女可協助長者落實口腔清潔,肌力衰弱的長輩則建議使用電動牙刷輔助。
楊博雅在新光醫院網路節目「子曰論健康」提到,失智症是治療花費最高的高齡疾病,許多學者開始研究如何延緩失智、認知障礙發生,失智症高危險因子除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營養不良外,也包括感染症,而高齡長者經常罹患的牙周病,本身就是一種細菌感染,細菌隨血液進入腦部,恐進一步影響大腦功能。
楊博雅指出,有學者利用研究發現,人類吃東西、咀嚼時,口腔周圍神經會反饋至大腦,因此咀嚼也是一種大腦訓練,且經動物實驗發現,是否利用牙齒咀嚼、吃東西,與小鼠認知發展程度有關,長輩牙口不好,較少吃需要咀嚼的東西,也可能導致失智症發生機會增加。日本牙科界有「80-20」說法,意思是用有20顆牙齒的長輩,可以正常吃下約80%食物,建議長輩盡量保持20顆健全牙齒。
隨年齡增加、肌力流失,長輩手部動作會愈來愈不靈巧,即使認真刷牙,也可能愈刷愈不乾淨。楊博雅建議,子女若發現長輩在刷牙過程中遇到困難,可提供輔助工具,近年有許多重量輕巧的電動牙刷,可協助長者省力卻達到清潔效果。另,健保給付65歲以上長輩,每3個月可至牙醫診所塗氟,避免蛀牙,糖尿病、失智症等符合資格長輩,3個月可至診所洗牙,建議民眾善於利用。
另外,過度用藥是影響咀嚼吞嚥另一原因。楊博雅表示,台灣健保資源可近性高,長輩看病、拿藥容易,但隨人體代謝減緩,對藥物反應與年輕時不同,許多藥物會影響長者唾液分泌、口腔周圍小肌肉運動等,若重複用藥、用藥過度,咀嚼及吞嚥功能會陷入困難,這是未來必須注意的議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