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中古車搞懂門道 避開十大地雷助你聰明下單

撿便宜反而更花錢?中古車風險不得不防!
買車可不是小事,畢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不少人為了精打細算,會把目光投向價格更親民的中古車。不僅車價較低,選擇又多,還不用心疼新車一開出展示中心就「瞬間蒸發」一大筆折舊金額。有人覺得,與其砸大錢買新車,不如把預算花在升級安全配備或更好的保養;新手則擔心開新車會戰戰兢兢,還不如中古車「刮了比較不心痛」;還有人純粹需要一台能安心通勤的代步車,中古車就夠用,何必多花錢?更別說一些經典停產車款,想入手只能靠二手市場,讓不少車迷忍不住心動,一秒變身中古車獵人!
購買二手車水很深,一不小心就踩雷,泡水車、調表車、事故車這些「基本款」就不說了,還有許多外行人難以察覺的隱藏陷阱,不少人信心滿滿買回家,結果才發現,車況「表面風光」,但引擎、變速箱卻問題重重,修理費甚至比車價還高,瞬間從「買車圓夢」變成「修車噩夢」;也因此,越來越多人鎖定像LEXUS CPO這類「原廠認證中古車」,雖然價格略高,但車況清楚、保養有紀錄,加上原廠把關、有保固撐腰,風險也跟著降低不少。《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調查買中古車最常見的十大雷點, 讓你避開坑洞,買得安心、開得開心。
No.1 里程數造假

買中古車,里程數越少越吸引人,畢竟跑得少,感覺更新、更耐用,維修費也低。但有些車商動手腳,把車變成「調表車」,將里程數縮水,讓買家以為撿到便宜,結果開沒多久就大小毛病不斷,修理費越滾越多,最後省下的錢全進了維修廠,就連專業二手車商也可能踩到調表車的坑!2024年,有家網紅車商因買到調表車而引發話題,帶起聲量高峰,網友回應:「有心人士如果真心要搞調表,其實連專業人士都很難判斷」。
想避開調表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挑選來源可靠、檢驗透明的車輛。像LEXUS CPO原廠認證中古車,每台都得經過7大類188項原廠專業檢測,從外觀、內裝,到引擎室、底盤、剎車系統通通不放過,車況清楚告知,不怕被隱瞞;通過檢測後,還會附上原廠保固,保固期內可享免費維修,後續若有問題,也能回原廠處理,免除高額修車費風險。
對不太懂車、也不想和中古車商鬥智的買家來說,直接選原廠就是最安心、最省事的做法,網友認為,「沒有人比原廠還熟這部車,若有一些零件問題,應該只有他們看得出來」。
No.2 合約條款標示不清

有些車商抓準消費者不會仔細閱讀合約,開始玩起文字遊戲。像是交易方式、有無里程保證、標的內容等重要資訊寫得模糊,甚至連保固責任與瑕疵擔保的處理方式也語焉不詳,刻意掩蓋對買方不利的條款。等到車子出了問題,買家才發現自己幾乎毫無保障。有網友無奈表示:「二手車跟自售購買本來就盈虧自負,如果會怕就找信譽良好的車商購買或是買新車。」
在合約條款產生糾紛的案例中,車貸也是常見問題之一,為了保障中古車融資消費者的權益,金管會已推動五大強化措施。首先,要求合作商家在行銷時誠實透明,並定期審查。其次,設定合理的貸款標準,避免過度融資。第三,合約內容要清晰,包括利率、延遲利息和違約金等費用。第四,債權轉讓時需通知消費者相關細節。最後,規範催收行為,防止消費者背上不合理的債務,希望這些措施能減少中古車融資的爭議和風險。
No.3 隱瞞車輛重大事件

購買二手車最怕車商隱瞞車況,像是變造車、泡水車、事故車等,不僅讓買家蒙受損失,還可能影響行車安全。
2024年,一名買家以149萬購買賓士,為求安心,自費請第三方驗車,結果發現該車曾發生嚴重事故,車頭曾嚴重撞毀;買家向業者反映,對方稱已告知損傷,僅願補償3萬至5萬,但車主要求20萬,雙方談不攏,讓車主既氣憤又無奈,消息曝光後,單日網路聲量達312筆,網友回應,「不給先驗的二手車一律不買」。
No.4 車輛來源不明
若二手車車輛來源不明,可能涉及贓車、事故車、非法改裝或貸款未清等問題,不僅影響行車安全,還可能帶來法律與財務風險,甚至導致無法過戶或被強制收回,網友分享,「買二手車最好的來源就是自己的家人朋友,真的沒辦法再去找原廠認證,再不行才會找車行,但我會建議頂多到原廠認證就好了」、「中古車這行水很深,若是對車行沒信心,又或者完全不了解車,其實可請有公信力單位驗車」。
購車前應查驗車籍、保養紀錄、貸款狀況,透過監理站或第三方平台確認車輛是否有事故、泡水、抵押貸款或違法改裝紀錄,並選擇信譽良好的車商,確保交易透明、安全,避免買到問題車輛,日後承擔不必要的損失與風險。
No.5 車貸藏詐欺
買二手車時,車貸詐欺可能以低月付陷阱、利率詐欺、強制綁貸、假貸款、貸款車轉讓等方式出現。為了避免遭受損失,應選擇可靠的車商、清楚貸款條件、直接向銀行辦理貸款,並確保車輛過戶後才支付貸款。
如果遇到可疑交易,應立即停止交易並尋求法律協助,保護自身財產與權益,網友認為,「貪小便宜就是出事的起點」、「感覺會被騙的幾乎都是要貸款的」、「沒先做好功課、不熟流程,就是會像這樣被牽著走」、「說真的,如果要二手車,還是去原廠中古車部,至少安心」。
No.6 沒有保養、維修紀錄

購買二手車時,保養與維修紀錄能幫助確認車輛的真實狀況,避免買到隱藏問題的車輛;若缺乏完整的維修紀錄,這可能是因為個人車主未記錄保養歷史、車商從拍賣場或其他來源取得車輛而無法提供紀錄,甚至有些車輛可能是事故車或泡水車,車商或前車主刻意隱瞞問題,買家應額外檢查,以確保車況良好並降低風險。
因此,購車前應透過詳細檢測來確認車況,有些原廠認證中古車還會提供14天鑑賞期,以確保車輛在短時間內如有問題,買家仍有機會要求檢修或退車,避免未來承擔高昂的維修風險,網友分享,「原廠的維修紀錄里程數應該是準的」、「高里程車能買的前提是知道前一手車主近期的保養維修紀錄,不是說定期保養那種,而是明確知道他做了什麼」。
No.7 隱瞞電池、電瓶狀況

電池和電瓶通常不在二手車保固範圍內,是常見的隱藏問題,為避免電瓶狀況不佳,購買前應檢查其外觀是否有膨脹、漏液或鏽蝕等老化、損壞跡象;同時,查看生產日期,一般電瓶壽命約2至5年,如果接近或超過3年,可能需要更換。
測試電壓,熄火時應在12.4V至12.8V之間,發動後應提升至13.5V至14.5V;如果低於13V,可能表示充電系統有問題,需要進一步檢測,網友則分享,「插OBD 看電池健康以及各個cell電壓,看有沒有不平均的」、「原廠做電池測試通常都會影印紙本,紙本會顯示目前電池健康程度,50-60%這中間值會顯示charge and retest,只有低於50%,才會顯示fail test,需要更換」。
No.8 保固期內不負責維修

在保固期內,車商拒絕維修通常是因為保固條款有所限制,許多零件,如電瓶、輪胎、煞車片等被視為消耗品,因此不在保固範圍內;部分車商可能會以「正常磨損」或「人為使用不當」為由推卸責任,並設置特定條件,如需回指定維修廠、定期檢查等,進一步限制實際保固權益,網友認為,「還要先收費才給維修,這根本不叫保固而是保險」、「跟中古車行交手真的不容易,你必須抱持事事懷疑的態度、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
為了降低維修成本,有些車商可能刻意刪減保固範圍,甚至利用模糊條款來拒絕免費維修。因此,購車前應將重要保固條款白紙黑字寫入合約,避免車商事後否認口頭承諾;購車後也應立即檢查車況,若發現疑慮,應儘早處理,以免錯過保固時限,影響自身權益。
No.9 收取額外費用
購買二手車時,車商可能會收取各種額外費用,其中有些是合理的,但有些則是變相加價。常見的加價項目包括過戶手續費、保固延長費、代辦貸款手續費等,建議在買車前先確認車價是否含稅與過戶費,避免事後被額外收費。此外,應要求車商提供詳細的費用明細,以防隱藏收費。若遇到不合理的額外費用,可向消費者保護機構申訴,維護自身權益。
網友提供了親身經驗,「不講又直接加在裡面說已經都辦好了,不能不收,搞的好像我是奧客一樣」、「差太多可能業務重打單灌水」。
No.10 隱藏貸款未繳清

在正規二手車商購買車輛,一般不會遇到貸款未清的問題,但有些特殊情況,像是車商可能從貸款未清的車主處收購車輛,而未即時清償貸款並解除設定,造成轉賣時車輛仍有貸款;一些車商為節省成本,可能延遲辦理貸款清償,買方無法立即過戶,甚至有不肖車商會隱瞞貸款狀態,最終導致車輛被銀行或融資公司收回,買家蒙受損失,網友感嘆,「中古車交易比新車交易要來的黑,有良心的中古車商更是難尋」。
若發現車輛貸款未結清,應立刻要求車商處理,確保車輛能正常過戶,若車商拒絕處理,可向公路監理機關或消費者保護機構投訴,要求撤銷交易或強制過戶。
分析說明
本研究資料由《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提供,分析時間範圍為2023年04月17日至2025年04月16日。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係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為語意分析之工具,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數據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Threads、TikTok、Instagram、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本調查針對討論主題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作為本次主題分析與排序依據。
本文所調查之結果,非參考投票、民調、網路問卷等資料,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
〖網路溫度計DailyView調查結果之圖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改寫〗

看更多網路溫度計文章
買車容易養車難!10大歐系車主最在意的維修重點
老闆選商用車的十大關鍵因素曝光!價格、性能居然不是最重要
綠色運輸革命!必學節能駕駛5大心法 讓荷包、地球都說讚
價格、續航力、售後服務...哪項影響消費決策?揭曉網友買電動車的十大考量因素
放假play開車不累!長途駕駛必備10大「有神」助攻神器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