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台灣每人每年心理健康預算 不到19元

由數十個民間團體所組成「台灣心理健康聯盟」昨舉辦線上論壇,專家指出,國人心理健康需求龐大,但心理資源卻嚴重不足,每人每年在心理健康促進與預防上的平均預算僅一八點六九元,建議將預算拉升至「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建議的少占醫療預算百分之十。
台灣心理健康聯盟點出了國人心理健康的四大警訊,首先是十四至四十四歲青壯年,自殺為前三大死因,卻缺乏社區預防與即時支持網。其次為高齡人口預計二○四四年倍增百分之三十四,家庭與社區照顧壓力劇增。第三為三六八個基層衛生所人力短缺,公共心理衛生服務缺席。偏鄉專業人員幾近於零,高風險族群孤立無援。
台灣原住民醫學會理事莫那.瓦旦指出,我國心理健康資源分配嚴重失衡,山地鄉自殺率高達百分之廿,為全國平均近兩倍,且山地青年常身陷人際、精神健康、物質濫用等困境。另外,目前全國各級教育體系中約有九千名情緒行為障礙學生,但學校缺輔導人力。○至六歲發展遲緩兒十年暴增逾六成,家庭經濟壓力沉重。
台灣心理健康聯盟召集人張珏指出,我國政府在每人每年僅投入一八點六九元給心理健康促進與預防,遠低於澳洲、新加坡、泰國與南韓。即便未來五年推動「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但預算仍側重在精神醫療、藥酒癮及事後處遇,忽略基礎心理健康重要性。
「投入心理健康不是支出,而是投資」張珏指出,國外研究顯示,每投入一歐元可產出廿四歐元的社經回報。反之,若處理不當,將帶來失業、輟學、醫療成本等社會代價。建議心理健康服務,應比照社安網充實人力,強化基層衛生所功能。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