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人口翻倍成長 專家建議:從「生活型態六招」保護大腦健康

@@@失智症@@@已成為全球高齡社會的重大挑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2050年,全球失智人口將從目前的5500萬人上升至1.3億人,醫療與照護成本預期增加三倍。專家指出,面對這場「記憶風暴」,除了藥物治療與早期診斷,從日常生活出發建立健康習慣,也是預防與延緩失智的關鍵。
ICU醫師陳志金在臉書粉專分享,所謂「生活型態醫學」(Lifestyle Medicine, LSM)正是重要方向。
一、飲食:大腦的食材革命
多項研究指出,以植物性為主的飲食型態,如地中海飲食、DASH飲食與MIND飲食,具有延緩認知退化、降低失智風險的潛力。這些飲食有助於抗氧化、抗發炎,並促進腦血管健康與腸道微生物平衡。
二、運動:讓腦神經也鍛鍊
規律運動不僅有益身體,更可促進神經滋養因子分泌、提升突觸可塑性與抗發炎能力。包括有氧運動、阻力訓練、太極與瑜伽等活動,有助維持記憶力、專注力與決策功能。
三、睡眠:夜間腦部大掃除
充足與優質睡眠對認知功能至關重要。深睡期有助清除阿茲海默症相關蛋白質,如β-類澱粉蛋白與tau蛋白。失眠與睡眠呼吸中止症被視為失智風險因子之一,打鼾者也應積極評估是否有呼吸中止現象。
四、社會連結:大腦的社交網絡
高齡者若能維持社交參與與人際互動,可提升心理韌性與情緒健康,進一步降低孤立相關的認知退化風險。參與社團、志工活動、家族聚會等皆屬正向連結行為。
五、壓力管理:前額葉的保衛戰
長期壓力會透過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HPA)軸影響前額葉與海馬迴,造成神經毒性與功能退化。雖然壓力管理的單一療效尚待更多研究,但運動與正念練習等間接方式已被證實有助於情緒調節。
六、避免有害物質:遠離「認知侵蝕劑」
尼古丁與酒精被確認為認知功能的「侵蝕劑」,尤其大量飲酒與腦萎縮、記憶退化高度相關。專家建議,應減少甚至避免這些有害物質的接觸,以保護腦部功能。
專家指出,生活型態醫學的六大支柱彼此環環相扣,例如運動有助睡眠與減壓,良好睡眠能穩定飲食計畫,遠離酒精則能改善睡眠與認知功能。將這些介入策略納入臨床照護與公共衛生政策,有助強化國民認知韌性、降低醫療負擔。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