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中了嗎!減重失敗別怪意志力不足 醫揭二大不可控因素

愈想減重,反而愈忍不住想吃東西?努力運動,腰腹部卻仍瘦不下來?別再怪意志力不足,恐是荷爾蒙作祟。台灣肥胖醫學會根據統計,國內每2人就有1人體重過重或肥胖,更有調查發現,9成民眾自覺減重失敗,反映國人在體重管理上面臨困境。醫師呼籲,民眾應正視肥胖症,若BMI≧27,應就診諮詢專業醫師,找出量身訂做的健康處方。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說,衛福部國健署定義,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等於24為過重,大於等於27則為肥胖。除BMI以外,成年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就要小心內臟脂肪過多的問題。他說,多數人未將「肥胖」視為疾病,認為靠自己少吃多動,一定可以瘦下來;事實上肥胖症成因複雜,包含無法單靠意志力來改變的「不可控因素」。
台灣肥胖醫學會於2022年曾進行全台肥胖認知調查,9成民眾自覺最近一次減重失敗,但正在減重中的人,僅有14.7%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對此,醫學會攜手衛教大使邰智源,一同呼籲應正視肥胖症,若BMI≧27,應就診諮詢專業醫師,找出量身訂做的健康處方。
林文元說,體重管理中有兩大不可控因素,第一、無法控制想吃的衝動,因腸道荷爾蒙與大腦的溝通失衡,可能會增加食慾,原因是人體對飽足感的調控,並非僅靠意志力,而是同時受到大腦與腸道間訊號傳遞的影響,腸道會分泌「腸泌素」的荷爾蒙,在餐後負責向大腦傳送「飽」的訊號來抑制食慾。當腸泌素作用下降,大腦無法順利接受到飽的訊號,便有可能不小心吃太多。
第二、持續處於高壓會刺激皮質醇分泌,造成脂肪堆積。因肥胖不只是體重問題,更重要的是脂肪堆積的位置,當身體攝取過多能量,脂肪會囤積在肝臟、胰臟、肌肉等器官,稱作異位脂肪。長期堆積在腰腹部的內臟脂肪,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風險。
台灣肥胖醫學會秘書長高湘涵說,臨床上曾收治一名45歲金融業男性,因工作壓力大、長期熬夜加班,下班常吃垃圾食物,平時飲食也不健康,導致BMI飆升至近30。剛開始,患者以為是中年發福,不以為意,直到公司定期健檢發現膽固醇、空腹血糖等指數皆被紅字警告,才驚覺體態失控,恐帶來多種共病,開始飲食管理、積極運動。
但雖然每周3天上健身房運動、努力戒酒、拒絕聚餐改清淡飲食,但患者半夜仍經常忍不住偷吃宵夜,更被家人指責「連嘴都控制不住」,讓他一度萌生放棄念頭。最後,患者聽從家人建議就醫,發現是長期壓力引發的壓力荷爾蒙導致食慾增加,促進內臟脂肪堆積,在醫師的建議下,透過新型腸泌素藥物輔助,搭配健康生活型態調整與工作壓力調適,如今已逐漸找回健康體位。
高湘涵說,肥胖症成因複雜,荷爾蒙、壓力、基因等多種原因都可能造成肥胖,若BMI≧27,應盡速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肥胖症治療可以利用新型腸泌素抑制食慾,進一步改善異位脂肪堆積。
林文元提醒,許多減重患者對於看醫生減重、用藥存在「抄捷徑、偷吃步」的迷思,認為透過藥物減重是速效但不自然、不健康的減重方式。事實上,隨著醫學發展,現已有多種治療方式可幫助患者對症下藥解決身體的不可控因素,並輔助調整健康生活型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