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公約突刪「減產」條文引多國反彈 今閉幕拍板存變數

「全球塑膠公約」談判原訂今落幕,大會預計今晚7時(台灣時間15日凌晨1時)舉行閉幕會。然而,聯合國昨臨時召開大會並發布最新主席文本草案,突刪最具爭議的第6條「塑膠減產」規定,引發多國強烈反彈,批評此舉使公約淪為僅處理廢棄物的協議。大會主席雖承諾將重新提出版本,但今晚閉幕會能否順利拍板,仍充滿變數。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第二階段政府間談判會議(INC-5.2)自本月5日起於聯合國歐洲總部萬國宮舉行,為期10天,來自184個國家、共3500名與會者齊聚日內瓦。會議以上屆公布的「主席文本」為基礎,力求在本輪完成所有條文草案。
昨於閉幕前夕,聯合國臨時召開本屆第二次會員大會,並在會前一小時公布最新主席文本草案。以歐盟、加拿大、小島國家為主的「雄心壯志聯盟」,以及產油國科威特、伊朗等「志同道合聯盟」均表達不滿,要求主席重提版本。
新草案條文由原本32條減為31條,最大爭議在於刪除了原第6條「塑膠減產」條文;第3條「塑膠禁用清單」亦未納入塑膠產品化學物質規範,並刪除附錄列管的禁用清單,令主張減產的國家強烈反彈。另一方面,產油國則批評條約定義範圍不明,提出反對意見。
儘管大會主席瓦迪維索(Luis Vayas Valdivieso)強調,新版草案充分反映「平衡成果」,審慎考量各代表團的底線、堅持與目標,並尊重各國的需求與利益。但許多代表團嚴詞批評,新版草案「不充分、不平衡」,也違背聯合國環境大會第5/14號決議,針對塑膠從生產、設計和處置的「全生命周期」,制定一項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
菲律賓代表批評案文「不充分、不平衡、沒有核心義務」,淪為單純的廢棄物處理條款;英國代表則指出,國際社會正關注談判進展,但本次日內瓦會議不僅未達成協議,反而倒退一步。多國代表團更指新草案已跨越各自的「紅線」。
會後,逾二十個公民團體聯合聲明,痛斥新版草案是「公然且危險的倒退」、「向化石燃料業者無可救藥的投降」、「對人類的背叛」。全球焚燒爐替代聯盟(GAIA)則批評,該文本對全球健康、科學、人權與未來漠不關心,只為追求表面共識;更刪除了獲百餘國支持、被視為解決塑膠汙染關鍵的第六條「減少塑膠生產」,完全排除終結塑膠汙染目標,使內容退化為僅著重廢棄物管理的軟性協議。
GAIA並指出,新文本未涵蓋塑膠產品化學物質透明度、無毒再利用系統、廢棄物分級、人類健康保護等關鍵要素,且削弱公正轉型與財務機制,對長期爭取環境正義的全球南方國家而言更是侮辱,呼籲各國拒絕接受此版本。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