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糖、低脂就健康?醫憂食品添加物 這1樣極少量就能殺死一半腸道好菌

少油少糖雖然被視為健康飲食原則,但許多標榜「無糖」、「低脂」的食品卻暗藏陷阱。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思賢在臉書「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指出,這些食品中的人工甜味劑、反式脂肪、乳化劑、防腐劑等添加物,對腸道微生物群的傷害往往比糖和油更嚴重,甚至在短短兩週內就能造成菌群嚴重失衡。
李思賢特別憂心人工甜味劑,例如三氯蔗糖與阿斯巴甜。研究顯示,只需極少量就能殺死超過一半的腸道好菌,並促使壞菌如大腸桿菌、念珠菌大量繁殖。菌群失衡會讓血糖調節功能下降,即使沒有攝取真正的糖分,身體仍會進入容易肥胖與胰島素阻抗的狀態。此外,人工甜味劑還能活化腸道的甜味受體,使黏膜氧化壓力升高、緊密連接蛋白減少,進一步引發「腸漏症」。當腸道屏障受損,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分子及細菌可能進入血液與淋巴系統,導致全身性慢性發炎。
除了人工甜味劑,其他加工食品添加物同樣危險。反式脂肪雖已在多國禁用,但部分餅乾、奶精、速食仍可能殘留,不僅破壞腸道屏障,還會引起全身性發炎。乳化劑則會損害腸道黏液層,削弱第一道防線,讓壞菌容易入侵,造成慢性低度發炎。常見於零食與便利食品中的麥芽糊精、高果糖玉米糖漿、羧甲基纖維素等,若與其他添加物疊加,會形成「多重菌相破壞力」,進一步壓制好菌、餵養壞菌。防腐劑如苯甲酸鈉、亞硝酸鹽,也會無差別殺死腸內菌群。
長期菌相失衡不只影響消化與營養吸收,還可能透過腸腦軸影響情緒與專注力,並與肥胖、糖尿病、慢性發炎、免疫失調、神經退化性疾病等一系列慢性病相關。李思賢提醒,飲食選擇不能只看熱量、糖與脂肪,還必須檢視成分表,警惕隱藏的添加物危害。
他建議回歸原型食物,採取「80%天然、20%可接受加工」的原則,盡量避免複雜加工的組合型食品。如果已出現腸胃不適、過敏、體重難降、睡眠差等狀況,除了補充益生菌,也應及早移除飲食中的隱性破壞因子,讓腸道菌相恢復平衡,從根本改善健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